傅向升:化工行業需要關注的五個布局方向
已有人閱讀此文 - -7月30日,2021年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在青島開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出席大會并做了題為“開局風光無限,全年仍需努力”的報告,對上半年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和特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未來需要關注的五個重點布局方向。內容如下:
一、開局風光無限
2021年上半年石化行業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如下:
1、收入利潤同步大幅增長上半年,石化全行業規上實現營業收入6.7萬億元,同比增長32.9%,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17.2%;利潤總額6131億元,同比增長335.5%,已超過去年全年的利潤總額;進出口總額4010.3億美元,同比增長31.4%,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11.8%。分油氣、煉油、化工三大板塊看,油氣板塊的利潤尚未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煉油板塊去年上半年虧損250.7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利潤1239.6億元,一虧一盈增利1490.3億元:效益改善顯著;化工板塊營業收入增長36.4%、利潤增長190.3%,總體情況良好。
2、主要產品產量齊增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半年主要石化產品除了磷肥產量下降外,原油、天然氣以及其余主要石化產品生產穩定、產量同比增幅較大。
一是原油天然氣產量繼續增長,原油產量9932.2萬噸,同比增長2.4%,這是自2019年以來連續3年的正增長;天然氣產量1044.6億立方,同比增長10.9%,這是連續多年的兩位數增長。
二是原油加工量、成品油產量以及烯烴、芳烴產量均大幅增長,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長10.7%,成品油產量同比增長10.5%,乙烯產量同比增長26.6%,純苯同比增長8.1%。
三是基礎化學品產量齊增,純堿產量同比增長5.6%,燒堿同比增長10.8%,硫酸同比增長9.1%,精甲醇同比增長7.0%。
四是主要農用化學品產量增長,合成氨產量同比增長4.7%,尿素同比增長2.4%;農藥(折百)產量同比增長13.8%,其中除草劑、殺菌劑同比分別增長15.5%、11.2%。五是合成材料產量同步大幅增長,合成樹脂產量同比增長12.3%,其中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同比分別增長13.2%、14.4%、11.0%,合成橡膠同比增長10.8%,合成纖維單體同比增長16.8%。產量齊增說明疫情對生產的影響正在消退。
3、主要產品市場消費良好據統計,上半年主要石化產品的市場消費情況,除了柴油和氮肥、磷肥表觀消費量下降外,主要石化產品的市場消費量增幅較大。
一是天然氣以及成品油的市場銷量增幅較大。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16.2%;成品油消費量同比增長11.9%(其中汽油、煤油分別增長21.6%、54.9%,柴油下降4.2%),總體看受疫情的影響在減弱,市場恢復良好。
二是有機無機基礎化學品市場增勢良好。乙烯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25.0%,純苯消費同比增長10.0%,純堿消費同比增長6.2%,燒堿消費同比增長10.4%,精甲醇消費同比增長4.6%。
三是合成材料市場消費量增幅大。合成樹脂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2.9%,其中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同比分別增長0.2%、5.0%、7.4%,合成纖維單體消費同比增長5.4%。
二、需要關注的布局方向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和石化行業都實現了良好開局,尤其是效益增速驚人。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奔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開啟之年,我們正面臨著世界未有之百年大變局,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正處在國際力量對比進行深刻調整的關鍵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國內挑戰也日益增多。
我們應當以推動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立足新的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努力構建新的發展格局,通過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堅持創新驅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大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和現代石化產業集群的力度,力爭下半年經濟運行再有新提升、再創新佳績。
1、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再下功夫
“十三五”以來,石化全行業按照國務院《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和結構調整的力度,圍繞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等重點領域加大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圍繞大飛機、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所需,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突破工程,石化全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全行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高端制造業、醫療衛生等領域急需的化工材料、功能化學品等供給能力明顯提升。但是,與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及與跨國公司的產品結構相比,與國家重點工程對化工新型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和專用化學品的所需相比,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從上半年經濟運行的情況看,石化產業結構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上半年進出口貿易總額4010.3億美元,逆差1255.2億美元,比去年上半年增長21.8%。原油天然氣一直是逆差,這是我國“少油缺氣”的資源稟賦決定的;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專用化學品等高端領域的長期大量逆差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專用化學品等不僅上半年逆差大,從海關的數據分析看進口量也大。另外還有高端膜材料、專用化學品、高純試劑、高端電子化學品等產品的對外依存度一直都居高不下。所以,我們還應當繼續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狠下功夫,石化全行業應在產業布局結構和產業結構上,認真研究并貫徹落實好《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修訂版)》的部署和要求,從“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就認真研究并推進石化產業向著“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產業協同、集群發展”的目標努力。
廣大石化企業及其科技創新人員,應圍繞國家重點工程和戰略新興產業配套以及產業鏈和供應鏈,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把組織實施創新工程作為提升石化產業供給能力的第一動力,通過創新加快補短板,通過創新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配套能力,通過創新加快石化產品結構調整與優化的進程,大大提升石化材料和石化產品的高端供給能力。
2、在強化管理和降本增效上再下功夫
今年上半年石化全行業收入利潤率9.15%,創造了歷史新高,這是在特殊的年份取得的特殊業績。在這份特殊業績面前,我們還不能沾沾自喜,尤其是近兩個月來利潤增速放緩(4、5、6三個月的增速分別是9.87倍、5.6倍、3.35倍),以及市場和價格的變化,我們要未雨綢繆。再從長期看、與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對比看,我們在管理上、效益上都差距明顯,因此為爭取全年經濟運行的歷史好成績,下半年各石化企業一定要在強化管理和降本增效上狠下功夫。年初我們曾經分析了去年石化行業應收與庫存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特別強調各石化企業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壓庫存、減應收、提效益”的具體方案和措施。可是分析今年上半年的石化行業經濟運行的數據看,所反映出的問題更加突出,與去年相比有增無減。
反映出的問題之一是上半年管理費用大幅提升,油氣板塊管理費用同比上升15.9%,煉油板塊管理費用同比上升19%,化工板塊管理費用同比上升12.6%,三大板塊管理費用同比上升幅度都遠高于10%,這是多年來少有的。反映出的問題之二是上半年應收和產成品存貨資金增速過快,全行業上半年應收賬款及票據同比增加14.7%,是兩年來最大增幅;其中,化工板塊增速達到17.9%,創兩年多來新高。可見應收賬款和庫存上升加快,如果管理不好將給生產經營帶來損失和風險,同時也反映出強化管理和降本增效的空間和潛力都很大,希望各企業高度重視,針對企業的實際狀況,在研究制定的“壓庫存、減應收、提效益”方案和措施的基礎上,加大執行力度,降低經營風險、提升企業效益。
3、在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和現代石化產業集群上再下功夫
企業尤其是實體企業,是創造財富的主要來源,是經濟的基礎和主要支撐。一個國家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其經濟基礎就穩固,一個國家企業強其經濟及其競爭力就強。世界一流企業是一個國家經濟及其競爭力的標志,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是這樣,任何工業化國家所走過的路都是如此。我們熟悉的石化產業就是明顯的例證,美國有埃克森美孚、杜邦、陶氏等,德國有巴斯夫、拜耳及科思創、朗盛、贏創等,日本有三菱化學、三井化學、旭化成,今天的韓國有LG、SK等。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戰略部署,中石油以其已形成的基礎條件較好、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優勢明顯,已列入央企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示范,在前幾天國資委召開的“中央企業創建世界一流企業工作推進會”上作了交流發言,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造堅實的基礎和重要支撐。如何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呢?
我們認為:一是不能簡單的以企業的經濟規模作為主要標準。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標志應當是企業的競爭力、管理水平和國際化經營能力,企業的經濟規模僅僅是條件之一。以我們熟悉的世界石化企業為例,埃克森美孚、BP、殼牌等這些年營收幾千億美元的大型石化公司,是無可爭議的世界一流企業,而全球化工50強中的巴斯夫、杜邦這些年營收幾百億美元,以及贏創、帝斯曼、索爾維等只有100億美元左右的化工公司,誰又能說這些公司不是世界一流企業呢?因此,我們選擇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公司時,既要考慮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特大型綜合企業集團,也要考慮像煙臺萬華、浙江新合成、山東東岳等這樣的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核心競爭力強、管理團隊優秀的專業化公司。
二是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是什么呢?石化企業可以認真研究國資委概括提出的“三個領軍、三個領先、三個典范”。“三個領軍”即成為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領軍企業;“三個領先”是指效率領先、效益領先和品質領先;“三個典范”是要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典范、履行社會責任的典范、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逐步改變我們很多企業大而不強、主業不突出、創新能力不強、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的現狀。
三是企業如何培育自身盡快成長為世界一流企業呢?企業首先選取一家主業和規模與自己相近或相當的國際化公司作為對標目標,在主導產業、產品結構、自主創新、管理理念與水平、國際化經營水平與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全方位對標,主要是找差距、補短板、強創新、壯實力;然后,在深入對標的基礎上,企業針對自身實際、找準關鍵要素,重點在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國際化管理與經營能力上下功夫。
四是培育現代石化產業集群。以現有石化基地和化工園區為依托,以國務院規劃布局的七大石化基地、四大現代煤化工示范區為重點,以《化工園區“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的70家沿海與內陸石化基地和專業化工園區為參考,從今年開始組織實施產業提升創新、綠色化、智慧化、標準化和高質量示范“五項重點工程”,重點培育杭州灣、環渤海灣、海西梅州灣、泛大亞灣及能源金三角“五大石化和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力爭“十四五”末這“五大石化產業集群”初具輪廓。
4、在發展思路上應避免盲目性
“十三五”以來,世界石化產業呈現出北美、海灣、亞洲“三極競發”的格局,北美以美國為代表得益于頁巖氣革命的成功,利用大量的輕烴資源新建和擴建烯烴、聚烯烴裝置和產能;海灣地區以沙特為代表充分發揮豐富油氣資源的優勢,疊加經濟轉型戰略,加快推進煉化一體化裝置的建設;亞洲以中國為代表立足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潛力,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十三五”石化領域出現了民營、國有、跨國公司“三箭齊發”的局面,煉化一體化、丙烷脫氫、芳烴擴能同步發力,主要石化產品的產能產量、規模集中度、整體競爭力以及為國家重點工程配套的能力,都得到明顯提升,都上了一個大的臺階。
當前的問題,一是自去年受政策影響和今年上半年石化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刺激,一段時期以來新建和擴建新的石化產能的沖動很強烈。受禁塑和限塑令的影響,生物降解材料PLA、PBAT、PBS等產品的擬建和新建擴建產能十分巨大,PLA擬規劃新建的產能有幾千萬噸,PBAT目前擬新建產能也到了880萬噸/年之巨,甚至帶動了1,4-丁二醇多套百萬噸/年的裝置也在擬議中,不僅是工藝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和市場需要論證,原料保障也不容忽視。
二是我國主要石化產品“十三五”的新增情況,煉油能力增加了14.1%,原油加工量增加了29.1%,聚乙烯產能增加了59.1%、產量增加37.7%,乙二醇產能增加128%、產量增加93.5%,聚丙烯產能增加66.9%、產量增加66.3%,PX產能增加89%、產量增加118.6%。如此之增量在我國石化產業歷史上是沒有的,在世界石化產業發展史上也是極其少見的。我們預測“十四五”末大宗基礎化學品、柴汽油以及有機硅單體、通用型聚碳、聚甲醛、己內酰胺等繼續呈過剩狀態;除了乙烯、丙烯還有一定的當量缺口外,PX、乙二醇等進口量大的產品將供過于求;另一類進口量大的高端聚烯烴隨著埃克森美孚在大亞灣的落地、利安德巴塞爾在遼東灣的擴產以及國內自主研發的加快,對外依存度將大幅降低。如果從全球主要石化產品的總產能和每年的總消費量來看,全球主要石化產品的總產能都是大于市場總需求的,這也反映出:今后規劃新建或擴建石化產品裝置,不僅考慮國內市場需求,也要立足全球生產能力、市場消費量、產能利用率等狀況。
5、在“雙碳”目標上應避免盲動性
“雙碳”即碳達峰與碳中和,是全球關注的共同話題,去年自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承諾中國“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以來,在中國也成為提及和關注度最高的詞,7月份我國碳交易市場已經上線,我們應如何貫徹黨中央部署、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呢?
一是正確認識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重要性。這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在本世紀末把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并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中國積極履行《巴黎協定》,與各國一道采取具體行動保護人類唯一的地球家園,彰顯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二是正確認識石化產業的作用。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資源型和能源型產業,目前生產石化產品的主要原料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資源,其石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必然伴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樣的屬性也決定了石化產業的碳排放量居工業領域的前列,因此石化產業認真貫徹黨中央的部署、科學制定“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實施方案及其路線圖、時間表十分重要。去年的疫情讓很多人看到了石化材料和石化產品在防疫抗疫中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聚丙烯熔噴布,就不會有高性能的防疫口罩;如果沒有化工材料和乳膠制品,就不會有醫務人員身上的防護服和防護手套;就連醫生和救護人員戴的護目鏡,也是用聚碳酸酯或PMMA等工程塑料做成的;如果沒有化工合成材料和化工原料產品,就不可能有救治的藥品、消毒和殺菌產品,疫情就不可能那么快被控制住;如果沒有化學合成技術、提純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也不可能有全球數十億人正在注射和期盼的新冠疫苗。
今天我們在談論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時,還要認識到,石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尤其是化學合成材料及其復合材料、功能化學品的大量使用,為全社會和人類節約資源、節省能源、減少社會總排放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擺在我們面前的:正是化學合成材料及其改性材料的大量應用,實現了汽車的輕量化,節省了大量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減少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正是化工新材料及其復合材料在航空領域的大量應用,實現了飛機的輕量化、大型化,節省了大量的航空煤油、減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正是有化學發泡材料以及新型聚氨酯保溫材料、密封材料的大量應用,冷藏、建筑等領域能耗大大降低、節省了大量的燃煤或燃氣、減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要是離開了化學工業的發展及其支撐、沒有化學合成材料及其改性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的發展和廣泛使用,人類活動和社會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會更大、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遠高于今天的水平。
當今天談論“碳達峰與碳中和”時,我們應當既看到石化產業生產過程排放二氧化碳的問題,也要充分肯定石化產品、石化材料為人類和全社會節能減排發揮的重要作用。再深一步說,離開了化學反應和化工技術的創新與進步、“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以及未來要實現“碳中和”都將“無技可施”,因為只有化學反應和化工技術的進步,才能實現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轉換;只有化學反應和化工技術的進步,才能節約資源減少排放;只有化學反應和化工技術的進步,才能實現綠氫的制備提純與應用、才能實現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與利用、才能實現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有機化學品及聚合物材料。
三要辯證處理好“雙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我們不能只是片面地強調“碳達峰、碳中和”,而忽視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應當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十四五”規劃《說明》時,在“關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部分特別強調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目前我國人均GDP只有發達國家的約1/3、美國的1/6,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所以我們在貫徹黨中央“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時,一定要辯證的、全面的看問題和分析問題,我們不能未經科學測算、主觀主義地拍腦袋“提前達峰”,這種現象不可取,這存在著片面性和激進性,也缺乏科學依據。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一定要胸有“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大局,統籌高質量發展的主題,辨證處理好“雙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四要正確把握階段性。我們承諾的時間表是“努力爭取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總遵循和總要求,準確把握好第一個階段是“2030年前碳達峰”,要統籌發展、科學嚴謹的研究制定“達峰”的時間表,在“達峰”的前提下再認真研究用3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碳中和”的措施及其路線圖和時間表。一定要避免“達峰、中和一把抓”,“達峰”的方案、措施和路徑還沒研究清楚,就在盲目的談“中和”,沒有具體措施、具體方法的強調“中和”。各地區各行業在研究制定行動方案時,還要兼顧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能耗水平以及能耗量和排放量,不同的地區因為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不同的行業因為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同,在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的實施方案和路線圖時間表時,一定要實事求是、有所區別,決不能一刀切、齊步走,更不能脫離實際、盲目攀比。韓正副總理在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要尊重規律,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科學把握工作節奏。”這就要求我們科學嚴謹的測算到2030年的能耗量和排放量,以決策達峰的峰值并確定達峰的時間表。
五是妥善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目前,有的地區在強調“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中出現了一些不該發生的現象,最近有的地區原來已經批準、有的已經開工的項目大量停建,也有的地區片面強調能耗控制和碳排放量控制,所有新項目一律不批;甚至有的地區發生了已經評審過的項目將其撤銷。
鑒于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趨于飽和,而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長期依賴進口的結構性矛盾,加快煉油型石化裝置向“少油多化”升級,延伸產業鏈、多生產目前國內缺口大、進口量大的高端聚烯烴和專用化學品,這類項目是石化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應屬鼓勵類項目。
一方面,按照石化產品的屬性和類別做好科學劃分。合成氨、燒堿、電石、甲醇等煤化工產品,這些屬于以化石資源為原料、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產品,當前也都屬產能過剩的產品,嚴格控制新建和擴建新的產能,并科學制定嚴格的消耗與排放標準,加快升級改造、加大節能減排;而對于技術含量高、能耗低、排放低的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項目,尤其是新材料及其高性能復合材料、精細與專用化學品、電子化學品等,這些都是我國高端制造業、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套材料,也是把我國建成經濟強國、科技強國和國防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材料,這類產品應當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加快自主創新、加快建設,實現自主化、國產化,不再受制于人。
另一方面,我們做好“碳達峰、碳中和”應區別“存量”與“增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講: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就需要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都要有新的增量來支撐、來保障,如果像有的地區只強調能耗控制、碳排放控制、新項目一律不批、不建,何來增量?咋翻一番?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更要加快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區別“存量”與“增量”就是:對已開工建設的項目、尤其是已經建成中交或即將建成的,為避免浪費和損失予以盡快投產,對已經審批完成、尚未開工的項目,再重點評估其能耗水平和能耗量,尤其是重點評估其碳排放量后,視具體情況再確定是否開工;對正在正常運行的“存量”裝置以“減排”為主,即在研究制定科學、先進標準的基礎上,推動已建成的企業或裝置加大升級改造和節能減排的力度,逐步實現物耗、能耗和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即排放最小化。對“增量”科學核定,即新上項目除過去論證其技術可行性、市場可行性等傳統內容外,要突出原料消耗量、能耗總量、廢棄物及碳排放量,不僅重點論證原料消耗、能耗和廢棄物排放量的最小化,還要重點論證碳排放量如何捕集、提純、利用,最大可能的向“中和”目標努力;立足實際、面向未來科學核定增量,統籌經濟的增量,并控制在達峰的峰值內。
三、結語
上半年已經過去,世界人民聯手抗疫,不斷取得抗擊新冠疫情出現新變異和在全球持續肆虐的新成果,全球經濟正在恢復,中國經濟超出預期,中國石化行業上半年喜人,實現利潤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在這特殊的年份、取得這樣一份特殊的業績,既值得肯定,也實屬不易!這種勢頭、這樣的好成績,下半年能否繼續呢?總體上看存在不確定性,也有新的挑戰,更有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