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集團:加速“出海”,與全球市場“共振互聯”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近期,載著4360噸乙烯的“伊莎貝拉”輪到達海灣港務碼頭,21.7小時后完成接卸,一舉刷新了全國同類貨種、同類船型單船作業效率紀錄。
一艘艘靠泊的貨輪正在不斷提升海灣集團與世界市場相連的頻次與速度。2021年,364艘滿載乙烯、燒堿等化工品的貨輪遠渡重洋,在海灣港務碼頭靠泊、離泊。船來船往間,青島海灣集團正在逐步嵌入世界化工產業鏈、供應鏈,“出海”的大門也在加速打開。
近兩年,青島海灣集團低溫乙烯年進口量已達到50萬-60萬噸,占全國低溫乙烯進口份額超過25%,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低溫乙烯采購商。產品出口競爭力也在同步提升,去年海灣集團出口聚氯乙烯37萬噸,近一半產能由海外市場“消化”。高端氯化鈣產品占據日本60%的市場份額,飼料級小蘇打搶下日本超過25%的進口市場。
與海外市場的共振與聯動也在深刻塑造著海灣集團新的市場邏輯和全球視野。就像蝴蝶的翅膀,當海灣集團對低溫乙烯的采購節奏和價格開始“震動”東北亞乙烯市場時,全球大宗化工品期貨市場泛起的漣漪也會“波及”海灣集團。
在海灣集團進出口業務部門,盯緊苯乙烯、乙二醇等期貨實時行情、預判未來期貨走勢已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而在國際化工產能轉移、國際訂單流向中國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快更好地大踏步“出海”則成了海灣集的“必修課”。
深度融入國際市場
海灣集團啟動整體搬遷轉型之初,決定在聚氯乙烯工藝路線上淘汰電石法,引入乙烯法。這個技術路徑的轉換是海灣集團深度融入國際市場的起點。從2016年開始,隨著聚氯乙烯產能不斷擴張,海灣集團的乙烯進口量以年均50%的增長率逐年提升,直至成為全球最大的低溫乙烯采購商。
“當我們的采購節奏變慢時,東北亞市場的乙烯價格就會下降。”青島海灣集團商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東北亞、東南亞、歐洲和美國在全球乙烯市場中擁有不同的價格體系,海灣集團目前的乙烯采購主要集中于日韓和美國。
近年來,伴隨著國際乙烯市場的供需周期轉換和格局變化,海灣集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采購節奏,開始在東北亞乙烯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這與六年前“試水”乙烯市場時形成了鮮明對照。
2016年,海灣集團成立商貿分公司負責集團進出口貿易。“我們一開始只能通過日本的貿易商購買乙烯。”該負責人說,當時市場主要集中在日韓,且市場整體處于供小于求的周期。同時,乙烯本身外運條件要求較高,運輸過程中需要達到零下103攝氏度,當時專門進行乙烯運輸的船資源相對較少,手握乙烯船資源和貨源的日本商社在東北亞乙烯市場擁有較大話語權,購買乙烯的買方通常處于相對被動的市場地位。
從2018年開始,美國頁巖氣革命和輕烴裂解技術勢能逐步釋放,乙烯市場迎來一輪產能擴張周期,全球乙烯市場開始步入供需平衡階段。海灣集團的進口渠道逐步增多,開始逐步擺脫渠道依賴,與巴斯夫等乙烯生產商直接“對話”。
“慢慢船資源也開始變多,無論是進貨渠道還是物流我們都有了更多選擇權。”該負責人說,乙烯的定價機制也開始由以第三方報價為標準的單一方式轉為公式價格、自談價格等方式并存。
海灣集團開始逐步建立自身對國際化工市場的判斷標準。乙烯本身不是期貨,受上下游產品價格影響因素多,買入節奏和時機較難把握。商貿分公司員工每天都會跟蹤查看苯乙烯、聚氯乙烯等乙烯產業鏈相關產品的行情趨勢,據此調整采購節奏和價格。
與六年前主要通過中間商簽訂長約合同的采購方式不同,海灣集團對乙烯行情趨勢的判斷越來越有信心,采購的現貨比例越來越大,已超過總進口量的40%,議價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海灣“出海”的最大底氣
分析聚氯乙烯等期貨行情也是海灣化學國際業務部員工的“必修課”。過去十年間,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驅動了基礎化學品和通用材料向國內的產能轉移,伴隨產能提升,抓住機遇的企業在夯實國內的市場根基之后A+將視野轉向了國際市場。
去年以來,海灣集團聚氯乙烯出口業務從“零”開始迅速崛起,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與國內企業“平分秋色”。今年一季度,聚氯乙烯出口勢頭不減,外貿出口占比超過40%,氯化鈣出口同比增長超過150%,小蘇打與硅膠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9%,并首次對外出口了二氯乙烷(EDC)和苯乙烯。從進口到出口,海灣集團大踏步“出海”,越來越深地融入國際化工產業鏈、供應鏈。
“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企業的眼界和視野也在不斷提升。”該負責人認為,“出海”是海灣集團產品質量不斷接受檢驗的過程,過硬的產品質量始終是海灣集團“出海”的最大底氣。
海灣集團的“自力”牌小蘇打鹽分含量不超過0.02%,遠高于國內食品級小蘇打0.2%的標準。相對于99.9%純度的業界行規,“海晶”牌聚氯乙烯的純度達到99.99%,改變了國內高端聚氯乙烯市場一直由國外知名品牌主導的局面。當其他企業將氯化鈣當作副產品生產時,海灣集團精心打磨這一產品,將其打造為高質量拳頭產品。
當日本一家龍頭企業來中國尋找用作入浴劑的小蘇打產品時,最終將目光鎖定在海灣集團。這家企業的工作人員拿著表格,一邊在工廠查看一邊在相關指標上打鉤。經過一年時間的細致考察和多次產品質量測評,海灣集團生產的小蘇打產品在鹽分、顆粒度、硬度、純凈度等方面一一過關,順利進入這家國際巨頭的產品供應鏈。依靠過硬的產品質量,海灣集團小蘇打產品逐漸占據日本飼料級小蘇打進口市場25%的市場份額。
海灣集團每年10萬噸的氯化鈣產能全部出口沙特阿拉伯、日本、美國等國外市場,用于石油鉆井添加劑、融雪劑、干燥劑的制造。今年一季度,氯化鈣上半年的訂單已全部排滿,產品供不應求。
作為海灣集團的“出海”新秀,“海晶”牌聚氯乙烯的產品質量也得到了海外客戶的認可。“現在許多客戶在詢價時會先問我們的價格,將我們的產品質量和價格作為下單前的重要參照物。”該負責人說,聚氯乙烯產品的海外營銷網絡正在快速構建。
融入國際市場的海灣集團對標國際標準,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積蓄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RCEP打開外貿新空間
海灣集團的“出海”步伐只會越來越快。今年1月1日,RCEP這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正式啟航,為海灣集團“出海”打開了更多外貿新空間。借助RCEP政策紅利,今年一季度海灣集團在RCEP成員市場的訂單量增長超過10%。
“我們一年出口日本貨值大約6000萬元,RCEP生效實施以后,可以優惠120萬元左右的關稅。”該負責人說,RCEP生效后,日本客戶采購小蘇打等產品的關稅已從去年的3.9%直接降為零。除了降稅帶來的直接利好。RCEP原產地證書也讓企業享受了不少關稅減免。今年一季度,海灣集團通過海關打印的RCEP原產地證書達到了73份。
除了政策紅利助力,海灣集團“出海”的未來更在于不斷調整提升的產品結構。從全球化工市場來看,跨國化工企業遭遇增長極限之后,已經將重心指向了利潤率更高的高端細分市場。未來包括中國企業等新興市場參與者的“戰場”將全面轉向專用化學品、高端新材料產品,而這種競爭必然以研發和創新為核心。
近年來,沿著氯堿化工、石油化工耦合協同這條路,海灣集團正調整產品結構,持續推進從基礎化工原料型生產向高端新材料生產的轉變,推動產品向價值鏈高端不斷攀升。
2019年,海灣集團正式成立海灣科技產業研究院下設聚合物新材料研發中心、先進硅材料研發中心、精細化工研發中心、環氧材料研發中心、工程技術應用開發中心5個中心。這個研究院的成立打破各產業板塊壁壘,整合內外部研發資源,正式開啟了海灣集團創新驅動的新征程。
延鏈、補鏈的步伐也在加快推進。近期,海灣集團20萬噸/年聚苯乙烯項目建設接近尾聲,該項目的土建工程、鋼結構施工、設備安裝、管線施工等都已基本完工。高端聚苯乙烯在冰箱內膽、冰冷柜抽屜、空調外殼等領域應用廣泛,該項目與青島本土家電產業高度契合,未來將采用國際一流的道達爾工藝技術生產高品質聚苯乙烯產品,預計年營收將超過25億元。
海灣集團還將繼續拓展丙烯產業鏈布局,將建設24萬噸/年高端聚碳酸酯用雙酚A項目和15萬噸/年環氧氯內烷項目。高端聚碳酸酯和環氧樹脂都是目前市場需求大、依賴進口的高端化工產品,在航天航空、汽車制造、高鐵、特高壓等高科技產業發展中有重要應用。
在海灣集團邁向世界一流化工企業的愿景中“出海”是起點,也將是征途中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