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天的召喚——己二腈國產化調查與思考(上)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編者按 5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文章里,總書記強調,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這篇文章引發了石油和化工業界對關鍵化工原材料國產化的熱議。己二腈(1,4-二氰基丁烷)這個讓中國化工人惦念了數十載的產品,也再次受到關注。己二腈國產化戰略意義多大,行業價值幾何,推進情況怎樣?《中國化工報》特推出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己二腈背后有一個“中國夢”。
從1930年美國杜邦公司首先實現己二腈工業化生產至今已有92個年頭。然而,在這92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中國人沒有自己生產的己二腈。多位業內人士近日向《中國化工報》記者表示,國產己二腈已成為保障國計民生、守護產業長城、實現民族夢想的“補天彩石”。
煉出這塊“石頭”,是家國的召喚。
國計民生的基石
許多人對己二腈或感陌生,但對尼龍一定十分熟悉。尼龍的學名是聚酰胺(PA),既是重要的化纖產品,又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在龐大的尼龍材料家族中,尼龍6和尼龍66是兩大主要品種。而尼龍66憑借比尼龍6更加優秀的綜合性能,正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尼龍66在國防軍工、城建交通、家居生活等方方面面有著極為廣泛且重要的應用,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杭州帝凱工業布有限公司董事長董麗琴向記者表示,“野戰軍服、步槍配件、高鐵枕木和扎帶等都用到尼龍66。一輛汽車平均要用十幾千克的尼龍66。尼龍66與木質纖維混紡后,比常用的滌綸和維綸更舒適、更輕便,可用于生產高性能作戰防護服。而由于尼龍66材料的大量使用,美軍單兵運輸能力和攜裝重量大幅提升。”
“己二腈就是生產尼龍66的關鍵原料。”董麗琴介紹說,己二腈加氫合成己二胺,再由己二胺合成尼龍66鹽,最終制備出尼龍66材料。因此,業界也有人稱其為“尼龍產業的咽喉”。
“己二腈是我國少有的幾個被‘卡脖子’的關鍵中間體,長期被跨國公司壟斷。”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從技術上取得突破,實現己二腈國產化,意義重大。”
滿足發展需要,保障國計民生,重逾山海。
產業安全的保障
假如有一天,中國人的生活沒有了尼龍66會怎樣?這是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然而換一個視角看,答案便變得現實而殘酷:中國人在己二腈問世后近百年的多數時間里,無法生產己二腈。
據了解,長期以來,國外對己二腈技術和產品實行深度壟斷和全面控制,并采用配給制供給。“至少在2020年以前,確切地說,在華峰集團5萬噸/年裝置實現達產并穩定運行之前,我國己二腈全部依賴進口。”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但對于每年40萬噸且備受抑制的己二腈需求而言,5萬噸的年產能仍然遠遠不夠,且其技術路徑受原料限制較大,我國己二腈當下仍極大程度依賴進口。
石化聯合會研究員李文軍向記者坦言:“站在國家戰略層面來講,關鍵原料受制于人,產業發展的安全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原院長顧宗勤曾指出,“十四五”主要發展思路是保安全、穩民生、謀長遠。“我國石化化工產業鏈、供應鏈總體上是安全的,可以抵御國外封鎖。但在主要化工產品工藝技術方面仍存短板,如己二腈。”他說。
“自給受限,人民生活和產業發展就操控在別人手里,那怎么行!”天辰齊翔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軍湘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語指明利害。
打破進口壟斷,守護產業安全,迫在眉睫。
民族工業的夢想
近現代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讓中國人對國產化有著近乎執念的情結,中國民族工業也往往將實現國產化視為一種情懷、責任和榮耀。
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使安享太平已久的中國人再次體會到技術“卡脖子”帶來的不安和焦慮。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華為公司成為舉國矚目的斗士。但鮮為人知的是,在當時中美貿易清單里,己二腈是唯一100%依賴進口的化工原料。
事實上,己二腈國產化一直備受重視。記者了解到,國家發改委2011年、2013年、2019年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均將萬噸級己二腈生產裝置列為重點鼓勵項目。石化聯合會對己二腈國產化進程也十分關注。近年來,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多次帶隊調研,并在若干演講和署名文章中強調己二腈國產化的重要性。
傅向升在2019年11月作的《化工新材料產業創新與發展之思考》報告中提到,雖然外企重視在華業務,但先進技術轉讓幾無可能。他同時表示,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與淄博齊翔騰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己二腈產業化裝置令人期待。
“己二腈的國產化,已成為民族工業的‘中國夢’。”中國天辰董事長袁學民表示,自主研發、國產替代之路,縱然難比登天,也必須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