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紅色基因引領行業發展
已有人閱讀此文 -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也是我國石油工業第一個黨組織——位于陜西延長縣的延長石油廠黨支部成立86周年,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延1井”也誕生于陜西延長。
陜北,這塊孕育了華夏文明的黃土高原,見證了中國石油工業100多年的發展歷程,由此誕生的延安精神已成為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陜西兒女為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壯大埋頭苦干。
據《陜西省志·石油化學工業卷》記載,石油發現于東漢時期的陜西延長。1907年2月延長縣打出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延1井”,同年10月,煉油裝置生產出了能和洋油媲美的燈油,從此結束了我國陸上不產石油產品的歷史。
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延長縣,將延長石油官廠更名為延長石油廠并接收管理。1938年,延長石油廠隸屬陜甘寧邊區政府。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為打破敵人封鎖,邊區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延長石油廠在一無設備、二無技術力量的困境下自力更生,在延長縣七里村勘探了5個井位,當年生產原油199噸。他們還用簡陋的裝置生產汽油、煤油,并提煉出潤滑油、擦槍油、印刷油墨、凡士林、洋蠟等石油產品。
根據黨中央指示,1938年延長石油廠毅然將僅有的2套鉆井設備和18名技術工人支援給玉門油田。同年2月,來自上海的產業工人陳振夏等受中央派遣到延長石油廠工作。他帶領工人用極其簡陋的設備完成了打井、抽油作業,改造土法煉油,努力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和產品種類。1944年5月,毛澤東同志為陜甘寧邊區特等勞動模范、延長石油廠廠長陳振夏親筆題詞:“埋頭苦干”。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確定陜北為石油重點勘探地區,組建陜北石油勘探大隊,延長石油廠更名為延長油礦,成立延長油礦管理局,這就是后來重組成立的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延長石油因此成為國內唯一擁有油氣勘探、開采資質的地方國有企業。
從歷經戰火歲月的延長煉油廠到延長石油集團,“埋頭苦干”始終成為激勵廣大干部員工賡續紅色血脈、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上世紀80年代,陜西榆林蘊藏豐富礦產資源的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煤炭保有儲量1731億噸,煤炭產量居全國第三。1998年7月,原國家計委批準榆林為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堅持“三個轉化”(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氣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的發展思路,一批煤油氣鹽綜合利用和煤化工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蘭炭(半焦)和國內最大的甲醇生產基地。
在“埋頭苦干”精神旗幟的指引下,陜西石油和化工行業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光榮傳統,保持行業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化工新材料、有機化工等產業鏈,能源化工產值占全省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煤(甲醇)制取低碳烯烴、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煤熱解與氣化一體化、煤油共煉、合成氣制乙醇等一批國內外領先技術在此開花結果。
截至2020年,陜西煤制烯烴年產能達430萬噸、煤制油(含煤焦油加氫)年產能400多萬噸,成為全國煤制烯烴和煤制油第一大省。陜西化工行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是1949年的30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