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碳達峰基礎工作——對實現“雙碳”目標的思考(二)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碳達峰是前提、碳中和是目的,實現全面充分的碳中和目標,必須以扎實可靠的碳達峰為基礎。能不能在2030年之前圓滿地實現碳達峰,決定了下一步實現碳中和的成效及進度。因此,與眼下火熱的碳中和研討以及一些地方已經出現的控碳冒進苗頭相比,筆者更熱切的呼吁:盡快回歸到碳達峰的基礎工作上來。
碳達峰往往伴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到來,而當前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還在繼續,中西部地區甚至還在加速。隨著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提出再制造、再工業化,以及國內對虛擬經濟過熱空轉、以制造業立國的重新認識,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可能會延長,一度被熱議和期盼的后工業化時代則可能滯后到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怎樣謀劃好碳達峰的一局大棋呢?筆者以為,有兩條主線尤為關鍵,一是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優化工作,二是以技術為支撐深化節能減排工作,加快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轉型。
結構調整優化在于先把脈弄清楚主要矛盾以及發力方向。目前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在于我們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建筑和交通領域的碳排放規模大且具有剛性約束;我們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和工業體系,以煤電為主的電力行業和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等工業領域,碳排放量也很大。那么,在這其中碳減排的主要矛盾和重點方向在哪兒呢?這很關鍵。
交通行業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0%左右,減碳的想象空間很大,發力點在于以低排碳的新能源車替代高排碳的燃油車,加快交通的電氣化進程。建筑行業也是排碳大戶,減碳的發力點在于以綠色材料、綠色工藝為支撐,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模式。
與交通和建筑行業的漸進式改良相比,能源行業的減碳變革則更為激進,應該在中國碳達峰事業中擔當重任。從各行各業碳排放的全周期講,能源行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能源綠色化決定了中國碳排放的成色和底色。
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49.8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總量約28.3億噸,依然占主體地位。當年全國煤電消耗煤炭超過20億噸,而化工行業耗煤不到3億噸。與煤電將煤炭作為燃料附加值低、碳排放量高不同,煤化工將煤炭作為原料,附加值隨著加工深度的遞進會有200%~500%不等的增值,而且煤化工通過化學反應將大部分碳元素轉移至終端化學品中,與煤電中的碳接近100%排放相比大幅減少了碳的外排。由此不難看出,中國能源行業減碳的主要矛盾在煤炭,在煤電行業。如果不能抓準這個主要矛盾,而是所有涉碳涉煤行業眉毛胡子一把抓,碳達峰的路子就有可能走偏。
能源領域的碳達峰,要大力推進降煤電、增新能源的結構改革步伐,這個節奏可以更快一點。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去煤電的步伐比較快,美國以天然氣發電占主體、德國以可再生能源發電占主體的新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我國太陽能發電已經順利邁進平價時代,具備了更大規模、更快進度的推廣應用,一定要抓好結構調整的時機窗口。
習近平主席4月22日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時指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中國將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抓住煤電這個主要矛盾,落實涉煤產業的碳達峰工作,已經形成共識。
對我國廣大的制造業和工業門類來說,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等行業也屬于高排碳行業,但它們與煤電又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既不是碳減排的最主要矛盾,也不存在碳減排顛覆性、革命性的可能與空間,其碳達峰的重點還是在于扎實漸進地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推進高質量發展轉型。
節能減排就好比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縱觀我國化學工業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能夠清晰地看到節能減排的巨大成效,以及技術革新在其中的巨大作用。僅以煤化工行業為例,以無煙塊煤為原料的合成氨工藝綜合能耗從最初接近3000千克標煤/噸氨,經過持續技改升級,現已降至最低1100千克標煤/噸氨;煤制油噸油耗水已經從最初的逾10噸降至目前6噸以下;DMTO技術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三代,噸烯烴用甲醇已經從最初的3.3噸降至目前的2.9噸以下,潛力依然巨大;煤氣化技術日投煤量從數十噸升級到現在超過4000噸,顯著降低了煤化工的單耗和綜合成本。
盡管如此,當前我國石化化工等工業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節能減排依然有著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技術進步也還有很大的想象余地。目前業內除了極少先鋒企業已經躋身國際一流發展水平外,行業整體尤其是傳統行業與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著10~15年的差距,行業企業的資源附加值、能效水平、節能減排等指標都還有不小的差距。
技術創新進步為追趕超越帶來了希望。仍以煤化工為例,包信和院士團隊研發的煤氣化直接制烯烴技術,為破解當前煤化工產業發展瓶頸帶來了新希望。該技術的低碳烴類產物選擇性高達94%,其中乙烯、丙烯和丁烯等低碳烯烴的選擇性大于80%,還可以解決煤化工水耗大等問題。另外,陜煤集團主導的煤炭分質利用技術探索,精準分流、物盡其用,也為煤炭原料的最優化、最高值化利用開辟了新路徑。
石化和化工行業并未日薄西山,而是恰風華正茂,未來孕育著無限可能。從這個意義來說,筆者呼吁回歸碳達峰基礎工作,不是讓我們去封禁行業企業的發展,而是要加快以技術進步為手段,推進落實石化和化工行業的節能減排、高質量發展轉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