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冬去春來,我們有理由期待市場好于去年,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演講中,邱曉華分享了對當下中國經濟的認識:
第一方面,外部環境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沖擊。“一個不友好的外部環境由此而來,我們感受到了雙重壓力。一方面是在新經濟領域里面,高技術行業里面,面臨著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體的圍堵、競爭二者的壓力。另一方面是來自傳統產業領域里面,面對的是來自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市場、資源、資金、技術、管理多方面的經濟壓力。因此,可以說這三年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改變的外部環境,許多涉外企業感受到了冬天的溫度比過去更加寒冷。”邱曉華說。
第二方面,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發展節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這場疫情嚴重沖擊了中國經濟,無論是疫情之初的2020年一季度中國經濟下降6.8%,還是2022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只增長0.4%,四季度只增長2.9%。這些數字都告訴我們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傷害是多么的嚴重。可以說疫情阻斷了人流、經濟流、物流,給許多行業、許多領域都造成了嚴重的沖擊。”邱曉華說。
第三方面,是來自于我們自身的條件變化。“無論是政策方面的調整,還是發展要素的改變,我們都感受到了傳統制造業遇到的寒冬沖擊,感受到新的領域里面政策調整帶來的沖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小企業,在民營經濟的領域里面,過去幾年他們遭遇了比以往更多的困境。”邱曉華說。
邱曉華表示,所幸的是今天站在這個時點上,可以說冬天正在離我們遠去,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春天正向我們走來。“我從來是帶著四個維度去考慮中國經濟的:一個是世界的眼光,一個是發展的眼光,一個是系統的眼光,一個是感情的眼光。”邱曉華說。
在邱曉華看來,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特征的科技革命所伴生的產業革命正大步向我們走來,這場革命和以往的革命一樣,是一次改變世界,改變國運的一場大革命,也是一次影響和改變人們生活、生產方式的大革命。因為誰在這領域里面取得了制高點,誰就會影響和改變世界,誰就能夠使自己國家的經濟成為世界最強競爭力的經濟。而今天,這場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國又成為這場革命的主要角色之一。
邱曉華表示,轉型中的中國經濟,很多方面都在改變:
第一個改變,人口變了。去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人,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
“中國人口由增長轉為下降,比國際組織的預計早了六到八年。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最突出的課題。到去年60歲以上人口總量達到2.84億人,到今年很可能要超過3億人,因為1962、1963年的嬰兒潮所多生出的3000多萬人,在今年都將跨入60歲以上的行列。人口變化一定會給中國經濟會帶來很大的改變。”邱曉華說。
第二個改變,經濟速度的變化,其實就是發展方式的變化。
邱曉華指出,中國在經歷了以粗放為特征,這個粗放就是拼資源、拼消耗、拼環境為特征的高速成長階段已經結束了,因為這條路已經走不下去了,我們需要改變賽道,改變模式。因此,一個最大的變化,中國經濟慢下來了。
“由于慢下來,因此給地方政府的財政,給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給老百姓的資產負債表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今天地方政府債臺高筑,企業負債率超過120%,家庭負債率有人說比企業負債率還高,但是官方的數字在40%以上。不管怎么說,資產負債表需要修復的年代已經到來了,因此在資產負債表需要修復的年代發展速度一定不如以往,方方面面都面臨著債務的壓力。”邱曉華說。
第三個改變,生產結構不適應消費結構的問題更加突出。
“消費升級已經越來越明顯,解決了溫飽,實現了全面小康,進入了相對富裕的發展新階段,消費的升級一定是題中之義的問題。大家可以看到服務型消費、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消費的分量在逐步增大,而三年疫情也正好影響著這方面的消費,生產結構不適應消費結構的問題更加突出,生產結構如何跟上變化的消費結構,又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其實用一個更簡單的話說,以往的年代是生產者說了算,今后的年代是消費者說了算。因此,這種市場環境的改變,生產者與消費者地位的改變,一定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深刻的影響。”邱曉華說。
第四個改變,社會轉型也在深刻的演進當中。
“政府的角色需要改變,如果說以往的社會是傳統社會,因此人們對政府的期待更多的是溫飽的需要,更多的是小康需要的解決,而今天人們對政府的期待更多的是公平、更多的是正義,更多的是平等,更多的是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全面滿足。因此,政府的角色需要更多轉到服務者,更多地轉到監管者,而不是停留在建設者的角色。如果這種轉變不完成,社會難以和諧。”邱曉華說。
因此,在邱曉華看來,從上述四個方面的改變來說,當下的中國經濟如果說困難那是正常的,如果說不困難,那就是不正常的。只是今天中國經濟的困難程度超出預料,這就需要分析是哪些原因。第一,外部環境的變化加重了困難。第二,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加重了困難。第三,政策的調整與實際操作的偏差加重了困難。
“我們已經進入到了2023年,今年將是經濟年,是拼經濟的一年。經濟年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求和為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政策的友好,政府作為力度的加大。一句話,春天來了。春天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是萬物復蘇的季節,這是春天的一個特質。因此,我們能夠感受到今年中國經濟的溫度一定會高于去年,方方面面的變化一定會好于去年。從一個更長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我覺得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經濟的春天。”邱曉華說。
邱曉華表示,市場的春天正在走來,可以預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將不斷優化。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到四個增量市場的前景:
第一個是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人員體系打造,這個增量將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更多的投資機會。
第二個是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的打造,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多更大的投資機會。
第三個是以安全作為主線出發的,補短版、強基礎這方面的產業和戰略體系的打造,一定會給投資者提供新的機會。
第四個是更加可持續發展,以更加美好的環境,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戰略體系所帶來的投資機會。還有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投資機會。
“我想市場的春天一定在向我們走來,我們有理由期待市場好于去年,好于往年。”邱曉華說。
同時,邱曉華認為轉型升級的春天日益明確,動力的春天已經向我們走來。“這些年我們以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的變革,已經使得產業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改善。
這些年,在供給體系里面推進新經濟的建設,也使得供給體系里面新經濟的能量有更大的增強。因此,供給創造需求、供給引領需求這方面的潛能將進一步表現和釋放出來,這是一個持久的能量,值得關注。”邱曉華說。
并且,中國經濟今后由兩大動力驅動和拉動,創新驅動、內需拉動是中國經濟今后的兩大動力。今天可以看到,一個更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正在打造,政策體系正在完善,隨著改革的深化可以預期技術的創新、體制的創新、模式的創新、觀念的創新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改變。
“因此,創新驅動一定會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重要動能。內需拉動已成為國家戰略決策,內需作為戰略基點的考量已經寫進了國家的發展綱要。因此,可以預期無論是有效投資,還是消費的能量都會進一步釋放出來。疫情的修復會帶來消費的恢復,隨著經濟的修復,會帶來轉型升級的消費能量擴大,因此,一個消費不斷成長的能量一定會越來越大。”邱曉華說。
邱曉華表示,歸結起來,看到的是一個政治的春天、政策的春天、市場的春天、轉型升級的春天以及發展動力的春天,在今后將會越來越感受到春天的氛圍日益濃厚的前景。
但邱曉華也表示,還有一些事項我們需要注意。
“春天還有另外一個特性,春季是多變的季節,就像孩子般的臉說變就變。因此,我們要警惕春天下的中國經濟也有可能出現一些倒春寒的因素,而邁向2023年的中國經濟已經看到了第一次倒春寒,這就是外部金融體系的動蕩,以硅谷銀行,以瑞信、德銀等銀行發生的問題,已經擾動了國際金融,對中國也是一個警示,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這個世界目前還在發展中。”邱曉華說。
邱曉華同時指出,第二,疫情雖然離我們遠去,但是病毒并沒有消失。因此,病毒對我們的影響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做好與病毒為舞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第三,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影響經濟下行的因素,地方政府的債務相對高起,金融風險的隱患以及地產領域里存在的問題,這些都可能影響經濟的發展,導致成為拖累經濟的因素。這些我們都需要關注。
“此外,從發展的動態來看,一季度中國經濟很可能穩定恢復,一季度看到了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恢復的信號,一季度中國經濟很可能由去年四季度的2.9%回到4%左右。去年二季度0.4%,今年肯定有失而復得的增長,很可能成為2023年中國經濟的高點。有多高?至少高于6%,甚至可能達到7%,如果出現這樣的跳躍,政策以為經濟整體修復到位,而不一以貫之的話,就會導致政策多變,使市場發生波動,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春天般的經濟不能只看到春天的溫暖,也要看到倒春寒的擾動。”邱曉華說。
邱曉華表示,從更長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的春天,大家一定要更多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外部環境的變化將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中的最大擾動因素。
“如果說統籌安全與發展的關系,我覺得安全的基點要建在如何應對外部對我們不利的變化上面,每個企業家一定要心中有數。外部變化的焦點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國是一個方面,外部的變化很可能中國會直接受到影響,長期有隱患或者有不確定,外部環境需要作為重點考量。內部,我相信中國經濟已經走上了復蘇不可逆的新征程,只是復蘇的力度、復蘇的進程、時間的跨度還需要進一步來呵護,進一步來維護和促進。”邱曉華說。
面對變化了的外部環境,面對變化了的內部環境,我們最需要做的是什么?邱曉華認為,每個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作為國家也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好的關鍵在四個方面:
第一,一定要創造一個讓企業家有做成事,做好事的環境。
第二,一定要讓消費者有能力安心、放心消費的環境。
第三,一定要讓官員有更大的擔當、更強的責任來履行職責的環境。
第四,一定要讓外部投資者有一個更放心、更安全的投資環境,也就是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投資環境。
“總結歷史,應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吸取力量,如果說中國在過去創造了兩個奇跡,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與社會大局整體保持穩定兩個奇跡,我們有一千條理由,一萬條理由,但其中有兩點不要忘記。”邱曉華說。
第一,對內改革搞活,擁抱市場,把政府掌握的發展權力、發展資源讓渡給企業,讓渡給勞動者,讓微觀有更大的經濟自由、更強的活力,更大的創造力,這是創造經濟最重要的。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民,為什么有不同的結果?就是因為微觀有了活力。
第二,對外開放融入,擁抱世界,也就是擁抱國際規則,讓我們擁有了國際與市場、國際與資源、國際與技術、國際與經驗共享的機會。今天這一點也在發生變化,而這個變化不是我們在變,是外部在變。因此,我們要盡力維護、守護和平的外部環境。求大同、存小異,在國際事務上應當是我們的態度。
“只要內部有活力,外部有和平,中國一定會行穩走遠,建設一個更好的現代化強國。”邱曉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