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到全球首創!新型聚合物材料POR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其制備技術是聚烯烴領域具有獨立、完整知識產權的最前沿技術,也是技術研究院在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整體布局上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2018年,技術研究院開展產學研合作,從資金、研發及工程技術人員、試驗場地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支持。
POR(聚烯烴彈性體)作為技術研究院響應中省科技創新政策,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壟斷突圍的新材料技術應運而生。
從項目規劃、人才招聘、開工建設到開車試驗,從項目部及籌備組剛成立時不足10人,發展到現如今的一百余人,依據合作方小試技術大膽進行催化劑體系優化及工藝創新,解決與小試催化劑的匹配性問題,自行設計核心專有設備,經過數百次的催化體系優化試驗、數千次的工藝條件驗證試驗、上百次的連續聚合反應驗證,最終以百噸級/年規模穩定產出POR材料,樣品得到了下游客戶的全面認可。

POR彈性體可成為三元乙丙橡膠的有力替代者,不僅在力學性能(拉伸強度、撕裂強度、扯斷伸長率等)方面全面占優,兼具高化學穩定性,而且其應用溫度范圍更廣(高溫可達180℃,脆性溫度可達-70℃),基本物性變化率更小;在用于制作橡膠制品時,加工性優良,更有利下游產品的進一步的推廣。
POR彈性體可用于制造密封件、電線電纜護套、耐熱膠管、輸送帶、膠輥等,可廣泛應用于汽車、高鐵、航空航天、建筑等領域,并可在潤滑油黏指劑、光伏等領域開拓市場。經下游多個領域客戶驗證和小批量試用,產品性能得到了廣大用戶的一致肯定并提出推廣意向。
我國對乙丙橡膠需求巨大,但局限于生產技術的落后和國外企業的技術把控,我國乙丙橡膠的產能遠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近幾年的表觀自給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至今也無一套完全自主技術裝置建成。
目前國內產能均為三井、阿朗新科(常州)、SK石化等外資企業技術,這正是我國在本領域面臨的嚴峻技術現狀,POR合成技術的成功開發有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現狀,對填補國內生產空白、加強技術自主創新、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推進兩鏈融合暨研發產業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POR合成技術已在蒲城陜煤技術研究院工業化示范基地有限公司完成了百噸級工業化試驗,產品性能指標達到預期,工藝平穩可控,流程安全環保,已經構建起包括催化劑制備、聚合工藝開發、彈性體加工及下游應用等領域核心技術和外圍技術相結合的技術壁壘;萬噸級示范項目已開展前期工作,預計2025年竣工投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