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業報協會《社長總編談》刊發崔學軍署名文章:在國家宏大主題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編者按:5月27日,中國行業報協會官網《社長總編談》專欄、微信公眾號《社長總編談》話題刊發了《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崔學軍署名文章——《在國家宏大主題背景下突出產業特色》,分享行業媒體堅守行業新聞輿論主戰場、打好行業新聞輿論主動仗的經驗和心得。特此轉載,共享交流。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報社)堅持守好石油和化工行業新聞輿論主戰場,心懷國之大者,致力打好行業新聞輿論主動仗。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5周年之際,在中國首部流域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的重要節點,報社特別策劃組織了“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調研采訪活動。
此次活動歷時兩個多月,通過現場走訪、召開專題座談會、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取得圓滿成功。特別是本次活動的收官之作“6+1”系列報道,在國家宏大主題背景下突出產業特色,成為報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時值本組報道刊發一周年,回首此番過往,仍覺在一些方面值得總結和思考。
一、抓住難得機遇,在國家宏大主題背景下,精心組織策劃產業特色報道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從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的5年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多次深入長江上、中、下游沿線視察工作,多次對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先后在重慶、武漢、南京召開三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而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恰恰又是總書記關注的重點之一。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北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考察。他強調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定要保護好。企業是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主體和重要力量,要強化企業責任,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清潔生產,提升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能力。要下決心把長江沿岸有污染的企業都搬出去,企業搬遷要做到人清、設備清、垃圾清、土地清,徹底根除長江污染隱患。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在化工企業的重要講話,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為推動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指了向、定了調,也為我們進行選題策劃提供了根本遵循。
逐水而居是世界先進化工企業發展的典型經驗,水資源豐富、航運物流便捷是流域化工企業發展的重要優勢。我們國家也不例外。
據相關統計,長江經濟帶石化、化工、醫藥等企業眾多,集聚了全國43%的合成氨、81%的磷銨、40%的燒堿產能,沿江化工企業大約1.2萬家,化工園區144個,生產和運輸的危險化學品種類250余種。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好與壞,對于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
有鑒于此,報社決定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5周年、考察湖北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3周年,在中國首部流域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頒布實施的重要節點,圍繞國家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一宏大主題,展開一次全流域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調研采訪活動。
二、走出去,走下去,到現場,用雙腳丈量行業發展,用雙耳傾聽各方聲音,用雙眼靜觀產業變化,實實在在開展調查研究
由于此次活動重大意義,產業關聯緊密,現實焦點矛盾突出,活動自始至終得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國家部委相關部門的關注,四川、重慶、湖北、江蘇等沿江省市政府相關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與配合。
為確保這次主題調研采訪活動能夠成為一場全方位、高質量、有影響、見成效的媒體行動,報社特別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社領導班子成員為副組長的領導機構;從《中國化工報》傳媒中心、《農資導報》傳媒中心、《中國石油和化工》雜志社、開美沃傳媒、記者通聯部抽調骨干力量,同時邀請了部分行業專家參與全程,形成了4路“報社領導+行業專家+骨干記者”調研采訪團隊。
調研采訪活動采取現場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研問卷等多種形式展開,努力實現調研目標方向上的全產業、全方位、全覆蓋。
為了突出調研活動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導向性,調研團隊根據上中下游不同地域不同情況精心設計了調研問卷和采訪提綱,重點圍繞沿江生態環境保護、生態修復、企業和園區關停并改、新舊動能轉換、“三磷”整治、上中下游協調發展等設計調研內容,方便資料和數據收集、歸納和整理工作。
活動于2021年3月初正式啟程。由4位報社領導班子成員帶隊的4路調研采訪團隊在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一字排開,至4月中旬結束,報社累計派出100余人次現場調研,密集走訪了四川、重慶、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上海7個沿江省市的114家單位,深入了解長江經濟帶重點城市、化工企業、化工園區等過去5年發生的重大變化、取得的典型經驗、存在的問題以及“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愿景。從石油和化工專業媒體視角,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報道了過去5年沿江化工企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壯美篇章和未來“綠色發展、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愿景規劃。
三、響鼓仍需重錘敲,“6+1”系列報道點面結合、新深并舉,配發評論強勢發出媒體聲音,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鼓與呼
通過對114家政府部門、化工園區和重點企業的調研采訪,我們對過去5年沿江化工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梳理,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面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建議等相關主題,前后共推出59篇專題文章。其中最為重磅的就是“6+1”系列報道,即6篇紀實報道加1篇評論員文章。6篇紀實報道分別于2021年4月27日至5月14日在《中國化工報》頭版頭條位置刊出,最后收官之日配發了本報評論員文章。報社旗下融媒體平臺同步刊出。
“6+1”系列報道最大亮點就是敢于直面現實問題,用典型樣本和翔實數據回答社會關切,并在推進解決共性問題方面強勢發出媒體聲音。
“6+1”系列報道開篇便以《向總書記匯報》為題,系統回顧總結了過去5年沿江化工產業在“生態優先、轉型升級、協同發展”方面所發生的轉折性、歷史性變化,特別是化工產業從人們過往認知中生態環境的“破壞者”向建設者、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變讓人印象深刻。部分采訪對象在接受采訪時,也深深為化工產業這一轉折性的變化感到欣慰和自豪。
第2篇《對落后產能說“不”》,著重講述行業貫徹新發展理念,加速“轉型升級”,全面淘汰沿江1公里范圍內的落后產能,與其說波瀾壯闊,不如說驚心動魄。
第3篇《“壯士斷腕”加“刮骨療毒”》,著重報道了沿江政府、園區和企業轉型發展、堅守發展底線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第4篇《生態修復 一馬當先》,展示了從政府、園區到企業在“關改搬轉”后,下大力氣、投入重資加速生態修復,并為源頭治污提供化工綠色解決方案,全力破解“三磷”污染。
第5篇《大保護催生產業“黃金帶”》,生動描繪了沿江化工產業在上中下游區域協同發展方面已經初步形成的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產業鏈發展互補、經濟發展相互支撐的新發展格局,產業共唱新時代長江之歌。
第6篇《對母親河的莊嚴承諾》,綜述沿江企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重要講話精神,向全行業、全社會發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宣言。
作為收官之筆,本報評論員以《科學認知充分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寫在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紀實系列報道收官之際》為題,深刻論述了國際、國內沿江化工產業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文章站在行業的視角向全社會表達了沿江化工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擔憂,同時也深刻闡釋了世界發達國家化工企業逐水而居的普遍規律,鮮明表達了沿江化工企業不僅是石油和化工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科學認知‘化工圍江’的普遍規律”,通過科學謀劃、協同治理、共同發展來賦能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四、心中有全局,手里有典型,用最大公約數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大局,服務產業發展大局
“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在《中國化工報》首發之后,報社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工》《農資導報》紙媒體以及“化工號”客戶端、中化新網、中國石油和化工網絡電視、報社旗下媒體微信矩陣等進行了全方位報道,人民網、新華網、騰訊、澎湃等網絡媒體也紛紛轉載。
“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殷殷囑托。調查采訪團將行業發展與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統籌考量,所進行的深層次采訪報道和形成的專題調查報告——《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021年)》,體現了媒體服務國家經濟社會、服務產業發展大局的最大公約數,受到行業內外廣泛認可,也得到社會各界積極評價。
國家有關部委認為報道與實際結合緊密,把握準確,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其中還有兩個部委專門聯系報社索取調研報告并聽取報社專題匯報,隨后將報社的部分建議和意見在相關政策文件中進行了吸納。
企業和行業組織認為報道內容相當透徹,對化工行業以及政府部門抓好產業規劃和監管、沿江化工企業抓好轉型升級多有裨益。
在征求相關方面意見時,多位業內專家、企業家直言:這是一組充分反映長江經濟帶石油和化工行業致力于高質量發展、為長江大保護提供化工方案的獨家深度報道,也是目前為止聚焦長江經濟帶最為深入的區域性產業調研報道。報道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對長江經濟帶化工行業如何率先實現綠色、協同、高質量發展,化工行業如何為長江經濟帶早日成為“黃金帶”提供“化工方案”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和理論價值,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深度調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