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建設地膜秸稈吊繩一體化還田示范基地
已有人閱讀此文 - -“這些地膜被打到地里就變成了肥料了,不污染土地,對作物也好。”1月24日上午,在崖州區坡田洋上,地膜秸稈吊繩一體化還田示范現場觀摩會舉行。隨著旋耕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全生物降解地膜被碾成碎片,和土地混成一體。在專家的解說下,崖州區圍觀的村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專家與農戶在田間查看全生物降解地膜還田情況。張慧臏 攝
“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全生物降解繩主要成分是PPAT,這個成分能夠在微生物的條件下完全降解,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對農業和環境沒有任何污染。”在觀摩會現場,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成果轉化推廣辦公室主任曹明向群眾介紹起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好處,并算了一筆賬:如果使用傳統地膜,殘渣和秸稈等作物都需要通過人工去收,增加了人工成本。雖然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繩子成本高了一些,但綜合算下來,后者成本比前者至少節約50-100元。此外,與傳統的地膜相比,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可以讓農業“更綠”、環境更美。
眼下,是海南冬季瓜菜的種植期,也是使用地膜的旺盛期。據統計,海南冬季瓜菜年種植面積303萬畝,每年冬季瓜菜使用地膜約230萬畝,年使用量2.3萬噸。取樣調查顯示,平均每年殘留量在10%左右,歷年累積后殘留量巨大,造成資源浪費和農業面源污染。2016年開始,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研究并推廣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截至目前已在全市推廣超過2.5萬畝。
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成功研發與應用將為地膜污染問題提供解決辦法,但在實際的推廣應用過程中發現,全生物降解地膜雖好,農民使用起來卻倍感“壓力”。曹明說,為有效改善和解決使用傳統PE地膜造成的地膜回收成本大、土壤板結化、白色污染等問題,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三亞在崖州區范圍內開展示范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項目,并建立了20畝地膜-秸稈-吊繩一體化還田示范基地。
崖州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開展地膜吊繩秸稈一體化還田示范,組織各村村民來觀摩,通過實地觀察和專家講解,進一步增強大家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認識,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助力農戶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