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2021年大事記
已有人閱讀此文 - -1、原油持續走漲創7年新高 原材料成本高企
今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高,主要得益于供需兩端均有利好預期的支撐。供應端主要源自沙特的額外減產和OPEC+的減產氛圍,需求端則主要源自美國強力的財政刺激計劃、疫情的趨緩以及天然氣導致冬季取暖預期的升溫。2021年1-11月國際原油布倫特均價為70.46美元/桶,較去年同期上漲81.74%。2021年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呈現“持續上行、屢創新高”的特征。
2、美國遭遇極寒天氣,全球化工市場供應吃緊
2月中旬,百年一遇的寒流席卷北美大陸。受美國極寒天氣影響,電力短缺導致多家石化廠關停裝置,海外市場價格大漲。按產量計算,受沖擊最嚴重的是乙烯,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共有2550萬噸/年的乙烯產能停產,占美國乙烯總產能的65%。美國化工廠的大面積非計劃停工,使本已遭受價格上漲之“痛”的全球化工市場供應吃緊。工廠非計劃停工問題,加上下游的正常需求,造成了供應緊張,特別是聚乙烯(PE)產業鏈。
3、擴能背景下 聚乙烯供應壓力上升
國內聚乙烯產品迎來新一輪投產擴能高峰期,近兩年聚乙烯產能增長迅速,而年內需求端持續弱勢,供需矛盾加劇。2020年新增產能380萬噸/年,2021年已投新增產能410萬噸/年,2022年中國國內聚乙烯產能及產量仍將保持大幅增長態勢,預計投產新裝置510萬噸。
4.、雙控政策落地,助推價格上漲
2021年作為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成為引領整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而能耗雙控正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重要的政策體現。因“雙控”政策,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受到明顯限制,國內煤化工裝置停車降負有減產預期疊加成本端煤炭價格高企,期價上漲至2021年內最高10325元/噸。
5、能耗沖擊波來襲,拉閘限電迎挑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在此政策背景下,降低能源消耗勢在必行。9月16日,發改委發布《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加之面臨季末“雙控”考核的壓力,9月下旬起廣東、浙江、江蘇及山東等地陸續發布限電、限產政策。涉及PE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煤制企業和華東地區部分企業,此次限電政策影響的PE產能在262萬噸左右,裝置生產負荷下調1-3成。從需求端來看,此次限電政策對下游行業的影響較為明顯。下游各行業開工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對聚乙烯價格形成向下驅動。
6、瘋狂的動力煤
今年以來,動力煤期貨主力合約連續刷新歷史新高,800元、900元、1000元…一個個歷史高點被打破。最終,在10月19日創下了1982元/噸的歷史高點后,在監管部門系列重拳之下單日反轉,之后又開啟了連續暴跌模式,短短11個交易日又重新回到900元/噸之下…煤價上漲引發的“屯煤待漲”行為進一步導致“煤荒”“電荒”,部分行業出現停產,引發相關商品出現供應缺口,也導致煤化工下游商品如甲醇、聚乙烯、聚丙烯、尿素、純堿、乙二醇等因成本上升大幅上漲。
7、國內外疫情防控分化,出口窗口打開
2021年國外受困于疫情反復導致供給端始終無法完全修復,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市場帶來了出口機會。塑料制品更是出口火熱,2021年,中國出口規模、出口利潤均處于歷年較高水平,截止到2021年11月,出口量全年實現正增長。
8、史上最嚴“禁塑令”正式生效,聚乙烯受沖擊
根據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2021年1月1日起,將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包裝袋、塑料餐具及一次性塑料吸管、住宿類一次塑料制品等。山東、河南、四川、陜西,海南,湖北等多個省份出臺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加快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禁塑令”一次次的不斷升級標志著中國正式加入“禁塑”行列,可降解塑料時代正式到來。利好政策加持下的可降解塑料行業具備突出的投資價值及機會,而傳統塑料制品不可避免地將會被可降解塑料市場壓縮,聚乙烯現貨及期貨市場價格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