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建:繪就宏大化工版圖
已有人閱讀此文 - -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的今天,中國化工建設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成長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宏大的化工版圖,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化工建設者們所繪就。
我國的化工建設專業隊伍是新中國成立后,以吉林工程公司、大連工程公司、太原工程公司為雛形,通過建設吉林、蘭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第一期工程逐漸發展起來。經過上世紀70年代分布于全國12個省市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和北京30萬噸/年乙烯、吉林11.5萬噸/年乙烯項目建設的錘煉,化工建設隊伍規模得以快速發展壯大。近幾年來,化工建設企業在國內外還相繼建成了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制油、大連恒力石化、舟山石化、文萊石化等一大批大型、超大型規模的石油化工、煤化工項目,將我國化工建設的工程化能力及建造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我國石油和化工項目建設的飛速發展,帶動化建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僅有34個化建專業企業、員工總數10萬人,現在我國僅化工施工總承包特級和一級企業就達158家、就業人員數百萬人,年完成施工產值上千億元。特別是2020年,盡管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化建企業完成總產值、實現利潤、境內外新簽合同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同比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幅高于GDP增幅。
化建行業的發展模式也隨著規模的擴大不斷創新。化建施工企業從初期主要以專業承包為主,逐漸發展為施工總承包、EPC總承包;設計企業也由單一設計為主發展為工程EPC總承包為主。BOT、BOOT、PPP等現代經營模式已經在工程建設行業成為常態,化建行業項目管理體制也逐步建立健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化建行業項目管理及企業管理水平逐步與國際接軌。1979年,在對化工基本建設規模和投資進行較大幅度壓縮的情況下,化建企業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并尋求國際合作。五環工程公司、成達工程公司等設計單位與凱洛格等國外工程公司合作,設計了大型尿素、對二甲苯、聚丙烯及乙二醇等裝置,還參與合作采購、設備合作制造等,為加強與國外工程公司的合作及“走出去”筑牢基礎。
歷經數十年的實踐,化建企業也逐步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勞動力密集型向建筑“數字化、智慧化”轉變,管理也從粗放走向精細化,并從建筑承包商向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轉變。企業創新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化建行業整合國內外研發資源,搭建科技創新平臺,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一大批超大型、特大型工程設備的整體吊裝及裝備制造能力走在世界前列,多個技術研發成果分別獲得國家及省部級技術進步獎。BIM技術、工廠化預制、模塊化施工、智慧工地建設、數字化交付已在化工建設領域悄然興起,化工建設企業申請及獲授權的各類專利數千項,20家企業進入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之列。
發展內涵的提升使化建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日益凸顯。上世紀80年代初,在原化工部、基建局及中國化學工程總公司的支持下,七化建率先參加孟加拉吉大港第一套大化肥項目國際競標并中標,我國化建企業第一次走出國門。到目前,中國化建企業的海外業務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境外在建項目320余個,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建項目220多個。特別是EPC總承包的俄羅斯波羅的海化工綜合體(BCC)項目,合同額120億歐元,成為中國工程建設公司在境外單個項目最大訂單。我國化建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還向海外顯示了“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制造”的整體實力。
如今,我國化建企業在國內外承建了數以萬計的工程項目,正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中心,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化建企業正在加快培育,工程建設水平也正邁向國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