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資本搶食 塑料B2B電商成下一個風口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粗略統計,從今年年初開始,包括IDG資本、復星資本、富士康、中科招商以及上市公司西隴科學、歐浦智網、冠福股份在內的各路資本紛紛搶灘塑料電商領域。不少塑料電商平臺甚至剛一上線就獲巨額融資,估值飆升。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資本加速流入,塑料行業傳統貿易模式正在蛻變。
傳統模式無錢可賺
中國是塑料制造大國,自2010年以來,國內塑料原料產量均高于4000萬噸,2014年塑料原料產量達到6950.66萬噸,同比增長了19.1%。
“2015年市場終端需求約為8000萬噸,如果考慮平均3至4次的流轉次數,市場規模估計在2.4萬億至3.2萬億左右。”一家塑料貿易公司周經理說,“這個口徑還只是通用塑料,未來還不斷有新品種出現。”
龐大的產業集群產生了更大的塑料原料市場供銷需求,但傳統的塑料貿易模式卻寒意甚濃。
由于塑料價格變化很快,貿易商之間倒手串貨非常頻繁,十年前每噸利潤在千元左右,五年前每噸利潤也還有200元,但現在想要賺錢已非常艱難。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行業產能過剩加劇,加之近幾年傳統產業持續低迷,塑料貿易逐步轉為買方市場;其次,傳統塑料貿易模式中間商利用市場信息不對等,依靠賭貨、囤貨等方式賺差價錢,在信息傳播速度發生根本變革的今天,這一盈利模式日益難以為繼。
相對其他大宗商品,塑料的天然屬性簡單,比較適合做“互聯網+”:一是標準化程度高。色澤、大小、體積等都是全球統一標準;二是防潮、抗壓、易于運輸,流通起來也很方便。
資本市場“香餑餑”
2014年國內B2B電商公司已達1萬多家,首家塑料電商平臺“塑米城”當年5月創立。塑料原料行業的“互聯網+”轉型起步很晚,但資本流入速度和規模卻相當驚人。
2014年5月,“塑米城”創立時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2015年底公司進行2.7億元的第二輪融資時,估值已經達到13.5億元;2016年3月,廣發證券、萬聯證券以16.8億元估值投資“塑米城”。
2014年7月,“找塑料網”成立,A輪獲得1000萬元投資,僅一年后就完成B輪3600萬美元融資。
2015年8月,“快塑網”完成3億元B輪融資;10月,“中塑在線”登陸新三板。
2015年9月,西隴科學發起的“有料網”正式上線,實收資本1000萬元;2016年3月9日,郭廣昌旗下的亞東星辰宣布對其進行3000萬元增資,不到半年,估值已升至2.5億元。
此外,今年2月歐浦智網在全景網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塑料電子商務平臺正在積極籌備中;同月,“我的塑料網”也高調宣布將申請新三板掛牌。
對此,從事風險投資多年的福建榮毅投資董事長任德坤認為,在京東、淘寶的示范效應下,塑料電商這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引來各路資本搶食不足為奇。
不過他也表示,傳統塑料交易方式被電商取代雖是大勢所趨,但也并非一帆風順。同質化向來是電商平臺一個“大坑”,如何真正理解行業痛點,創新商業模式,并迅速獲得大量客戶認同至關重要。
證券時報·蓮花財經記者粗略梳理,塑料電商平臺目前較為成熟的只有塑米城、我的塑料網、中塑在線、找塑料、賣塑郎、化塑匯、橡塑資訊等十余家左右。
這些平臺大致可以分為以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為主的第三方電商平臺和塑料生產、貿易企業主導的電商平臺兩類。其中以塑料原料自營交易為主的公司尚只有塑米城和我的塑料網少數幾家。
記者對比數家塑料電商平臺后發現,目前電商平臺銷量增速很快,但占比還小。自營銷售規模最大的“塑米城”,2016年一季度塑料原料銷量也僅為27萬噸。即使到2019年,公司能夠實現計劃中300萬噸左右的年銷售目標,預計市場份額也僅占3%左右。
根據統計,2015年國內五大通用塑料交易金額已經突破7000億元,此類電商平臺發展空間將非常大,未來將形成幾家甚至更多有一定影響力且規模較大的塑料電商平臺。
資金規模是瓶頸
在廈門國貿一位資深塑料交易員看來,2014年資本市場對塑料電商的熱捧很大程度源自“我的鋼鐵網”近年突出表現。
根據艾瑞咨詢提供的數據,垂直B2B平臺“我的鋼鐵網”在國內中小企業B2B電商營收市場份額中所占的比例從2011年的2.7%連續增長到2014年的19.9%。同期,阿里巴巴卻從49.2%下滑至34.3%。
不過這位交易員認為,與“我的鋼鐵網”不同,塑料垂直電商想要靠集合眾多散單來獲得與一線廠家的對話權,難度極大。
國內鋼鐵廠數量眾多,但塑料行業的上游卻只有中石化、中石油、埃克森美孚等極少數化工巨頭,屬于寡頭壟斷行業,年產量1000萬噸左右的中石化,近年也提出“拆零銷售”的想法。“貿易商想要砍他們的價,無異于‘與虎謀皮’。”上述交易員說。
不過,塑料電商們顯然不同意這個看法。
塑米信息COO黃孝杰說,市場上認為“互聯網+塑料”不過是把線下貿易放到了網上,實際是一種誤讀。
在黃孝杰看來,“塑米城”目前無法直接和寡頭廠商對話,但關鍵點在于去中間化,直接對接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單批采購量小,但數量龐大,它們不可能因為行情波動就停工停產,采購持續性很好。”通過建立中小企業需求信息數據庫,“塑米城”可以預估出某一時間段需求量,從而向上游規模更大的貿易商進行集中采購,賺取上游折扣價,下游銷售則隨行就市。
證券時報·蓮花財經記者注意到,根據冠福股份公告,2014年8月,“塑米城”上線當月實現自營銷量3000噸;2015年,實現銷量27萬噸;2016年前三個月,其自營銷量已經達到27萬噸,增速驚人。
究其原因,除了“塑米城”積累了大量客戶及良好市場口碑外,主要是2015年底“塑米城”完成了一筆2.7億元的增資。這筆資金提升了采購能力,從而放大了營業規模。
換言之,對于塑料電商平臺而言,雖然是輕資產,但絕對屬于資金密集型企業,高周轉才能讓盈利能力分出高下。
任德坤表示,“互聯網+”模式一直很殘酷,市場看過太多幾輪燒錢期過后也無法實現盈利的公司,最終都歸于沉寂。在塑料電商這個風口上,只有能真正解決痛點,同時又有資本市場資金支持及信譽背書的企業才能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