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美元天價索賠?長賜號擱淺6天后脫困,埃及當局尋求賠償
已有人閱讀此文 - -埃及當局正為幫助“長賜號”(Ever Given)集裝箱船從蘇伊士運河脫淺尋求超過10億美元的賠償,而應該由誰來買單的問題尚屬兩難。
當地時間周三晚上,埃及國有的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uez Canal Authority)主席兼常務董事奧薩馬·拉比(Osama Rabie)表示:“我們將要求超過10億美元的賠償。”
拉比稱,這一數字是基于運河收入損失、設備和機械成本,以及800名營救人員解救“長賜號”的人力小時數計算得出的。他表示:“我們將要求一個合理的金額”,但沒有具體說明哪一方可能需要付錢。拉比還補充說:“我們在沒有造成任何重大損壞或損失的情況下營救了這艘船,從而拯救了他們。”
堵塞事件或產生長期影響
周一,這艘20萬噸的巨型集裝箱船在蘇伊士運河橫向擱淺六天后成功脫淺,這一事件引發了國際航運危機,導致每天最多90億美元的貿易額受阻,422艘載有各種貨物的船只無法通航。
埃及當局表示,積壓的貨物將在周六之前清關完畢,但這次海上交通擁堵可能會對全球港口和供應鏈產生長期影響。
拉比稱,他希望能在“兩三天內”達成賠償協議;如果不能的話,埃及可能會將“長賜號”停靠在蘇伊士運河以北的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目前這艘船正在該處接受維護檢查。
“我們可以就特定的賠償達成一致,也可以訴諸法庭。”他說道。“如果他們決定上法庭,那么這艘船就應該被扣押。”
調查正在進行
目前,調查人員正在尋找有關“長賜號”擱淺事件的新線索,包括檢查該船擱淺時駕駛臺上發生了什么事情。
“船上有一個像飛機黑匣子一樣的裝置,可以記錄下一切。”拉比說。“關于機械、轉向以及船長或任何其他人說的每一個字,所有的事情都會被記錄下來。”
雖然大風被認為是導致“長賜號”擱淺的一個因素,但人為和技術錯誤也是調查的領域。
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表示,這不是罪魁禍首,盡管這艘船擱淺時有兩名領航員在船上。
保險索賠
這一事件讓復雜難懂的航運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事發時,“長賜號”由一家日本公司所有,由中國臺灣的一家企業集團包租,由一家德國運營商管理,由一批印度國民駕駛,在巴拿馬注冊,在埃及穿行。
惠譽評級的保險部高級總監布萊恩·施耐德(Brian Schneider)表示,層層責任增加了復雜性。他在周四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我猜想,10億美元是指他們對此次事件所造成之總損失的估計,而不是對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的任何具體賠償。”
施耐德補充說:“鑒于這艘船在六天內就獲救了,我預計保險業的損失更有可能為數億美元。”他表示,如果這艘船需要卸貨,那么損失可能會達到10億美元,因為貨物會變質,保險公司面臨收入損失索賠。“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的索賠應該更多地局限于運河損壞和打撈作業。”
與此同時,“長賜號”運營商Bernhard Schulte Shipmanagement的發言人表示:“正在進行的調查將會確定這起事件涉及的眾多因素,所有索賠都將根據具體情況予以考慮。”
據報道,長榮海運公司表示,該公司對“長賜號”運輸的貨物的任何延誤不負責任;而船東日本正榮汽船公司 (Shoei Kisen) 則表示,該公司將與運河管理局討論賠償事宜,但目前不會透露具體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