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設計的十大步驟!
已有人閱讀此文 - -注塑加工模具的設計方案須依照下列好多個流程開展:
一、接納設計任務書
成型塑料制件的設計任務書一般 由制件設計師明確提出,其內容以下:
1、歷經審簽的靠譜制制件工程圖紙,并標明選用塑料的型號、清晰度等;
2、塑料制件使用說明或技術標準;
3、生產制造生產量;
4、塑料制件試品。
一般 模具設計任務書由塑料制件生產技術員依據成型塑料制件的設計任務書明確提出,模具設計方案工作人員以成型塑料制件設計任務書、模具設計任務書為根據設計制作模具。
二 、搜集、剖析、消化吸收初始材料
搜集整理相關制件設計方案、成型加工工藝、成型機器設備、機械加工制造及獨特生產加工材料,以便設計方案模具時應用。
1、消化吸收塑料制件圖,掌握制件的主要用途,剖析塑料制件的工藝性能,尺寸精密度等技術標準。比如塑料制件在表面樣子、色調清晰度、性能指標層面的規定是啥,塑件的幾何圖形構造、傾斜度、鑲件等狀況是不是有效,溶接痕、縮松等成型缺點的容許水平,是否噴涂、電鍍工藝、熱接、打孔等后生產加工。
挑選塑料制件尺寸精密度最大的尺寸開展剖析,看一下可能成型尺寸公差是不是小于塑料制件的尺寸公差,可否成型出符合規定的塑料制件來。除此之外,也要掌握塑料的熔融及成型加工工藝主要參數。
2、消化吸收加工工藝材料,剖析加工工藝設計任務書所明確提出的成型方式、機器設備型號規格、原材料規格型號、模具結構特征等規定是不是適當,可否貫徹落實。
成型原材料理應考慮塑料制件的抗壓強度規定,具備好的流通性、勻稱性和各向異性、耐熱性。依據塑料制件的主要用途,成型原材料應考慮上色、電鍍金屬的標準、裝飾藝術能、必需的延展性和塑性變形、透光性或是反過來的反射面特性、膠接性或是電焊焊接性等規定。
3、明確成型方式選用直壓法、鑄壓法還是皮下注射。
三、 塑件剖析及注塑機采用
1、確立塑件設計方案規定,認真閱讀塑件產品零件圖,從產品的塑料種類,塑件樣子,尺寸精密度,粗糙度等各層面考慮到注塑加工成型加工工藝的可行性分析和合理性,必需時,要與商品設計師討論塑件的原材料類型與構造改動的概率。
2、確立塑件的生產制造大批量小大批量生產時,為控制成本,模具盡量簡易;在批量生產時,應確保塑件品質必要條件下,盡可能選用一模兩腔或髙速自動化生產,以減少生產周期,提升生產效率,因而對模具的發布組織,塑件和過流道凝料的全自動出模組織明確提出嚴格管理。
3、測算塑件的容積和品質測算塑件的容積和品質是為了更好地采用塑料機,提升設備利用率,明確模具凹模數。
4、塑料機采用依據塑件的容積或凈重大概明確模具的構造,基本明確塑料機型號規格,掌握所應用的塑料機與設計方案模具相關的性能參數,如:塑料機精準定位圈的直徑,噴頭前端開發直徑及曲面半經,塑料機較大 注塑加工量,鎖合模力,注塑加工工作壓力,固定不動模版和挪動模版總面積尺寸及安裝絲孔部位,塑料機支撐桿的間隔,合閉薄厚,出模行程安排,壓射行程安排等。
四、 模具設計方案的相關測算
1.凹,模座零件工作中尺寸的測算;
2.型壁內厚,底版薄厚的明確;
3.模具加溫,制冷系統的明確。
五、 模具總體設計
1、凹模布局。 依據塑件的幾何圖形結構特點、尺寸精密度規定、大批量尺寸、模具生產制造難度系數、模具成本費等明確凹模總數以及排序方法。
針對注入模而言,塑料制件精密度為3級和3a級,凈重為5克,選用硬底化澆筑系統軟件,凹模數取4-6個;塑料制件為一般精密度(4-5級),成型原材料為部分結晶材料,凹模數可用16-20個;塑料制件凈重為12-16克,凹模數取8-12個;而凈重為50-100克的塑料制件,凹模數取4-八個。
針對無定形的塑料制件提議凹模數為24-48個,16-32個和6-10個。當再再次提升塑料制件凈重時,就非常少選用兩腔模具。7-9級精密度的塑料制件,數最多凹模數相較強調的4-5級精密度的塑料增加至50%。
2、塑件成型部位及分析面挑選,分析面的部位要有益于模具生產加工,排氣管、出模及成型實際操作,塑料制件的工藝性能等。
3、明確澆筑系統軟件(主澆道、分澆道及進膠口的樣子、部位、尺寸)和排放系統(排氣管的方式、排氣管槽部位、尺寸),拉料桿的方式挑選。
4、挑選壓射方法(小鏈、頂管施工、推板、整體式壓射),決策側凹解決方式、抽芯方法。
5、決策制冷、加溫方法及加溫制冷管溝的樣子、部位、加溫元器件的安裝位置。
6、依據模具原材料、抗壓強度測算或是工作經驗數據信息,明確模具零件薄厚及外觀設計尺寸,外觀設計構造及全部聯接、精準定位、導向性件部位。
7、模具工作中零件的總體設計。
8、側分析與抽芯組織的設計方案。
六、模具整體尺寸的明確
購買模胚模胚已慢慢規范化,依據生產商出示的模胚畫冊,選中模胚,在之上模具零部件設計理論上基本繪制模具的詳細框架圖。
七、 塑料機主要參數的校對
1.較大 注塑加工量的校對;
2.注塑加工工作壓力的校對;
3.鎖合模力的校對;
4.模具與塑料機安裝一部分有關尺寸校對,包含合閉高寬比,出模行程安排,模座安裝尺寸等幾層面的有關尺寸校對。
八、模具構造裝配工藝圖和零件工作圖的繪圖
模具總平面圖繪圖務必合乎cad制圖國家行業標準,其怎么畫與一般機械設備繪畫法正常情況下沒有差別,僅僅為了更好地更清晰地表述模具中成型產品的樣子,進膠口部位的設定,在模具總平面圖的頂視圖上,可將定模摘掉,而只畫后模一部分的頂視圖。
模具裝配工藝圖應當包含必需尺寸,如模具合閉尺寸,外觀設計尺寸,特點尺寸(與塑料機相互配合的精準定位環尺寸),安裝尺寸,極限尺寸(主題活動零件挪動起止)及技術性標準,撰寫零件統計表等。
一般 關鍵工作中零件加工周期時間較長,加工精度較高,因而應最先用心繪圖,而其他零部件應盡可能選用標件。
1、繪圖裝配工藝框架圖
繪圖裝配工藝圖盡可能選用1:1的占比,先由凹模逐漸繪圖,正視圖與其他主視圖另外繪制。
模具裝配工藝圖應包含以下幾點:
(1)模具成型一部分構造。
(2)澆筑系統軟件、排放系統的結構形式。
(3)分析面及分模取貨方法。
(4)外觀設計構造及全部聯接件,精準定位、導向性件的部位。
(5)標明凹模高寬比尺寸(不強求,依據必須)及模具整體尺寸。
(6)輔助軟件(取貨卸模專用工具,校準專用工具等)。
(7)按序將所有零件編號編出,而且填好統計表。
(8)標明技術標準和使用說明書。
模具裝配工藝圖的技術標準內容:
(1)針對模具一些系統軟件的特性規定。比如對壓射系統軟件、導軌滑塊抽芯構造的安裝規定。
(2)對模具機械加工工藝的規定。比如模具安裝后分析面的迎合面的迎合空隙應不超0.05mm模具上、下邊的平面度規定,并強調由安裝決策的尺寸和對該尺寸的規定。
(3)模具應用,裝拆方式。
(4)抗氧化解決、模具序號、印字、標識、骨架密封、存放等規定。
(5)相關試件及檢測層面的規定。
2、繪圖所有零件圖
由模具裝配工藝圖拆畫零件圖的次序應是:先內后外,先繁雜后簡易,先成型零件,后構造零件。
(1)圖型規定:一定要按占比畫,容許變大或變小。主視圖挑選有效,投射恰當,布局恰當。為了更好地使生產加工專利號易看懂、便于安裝,圖型盡量與裝配工藝圖一致,圖型要清楚。
(2)標明尺寸規定統一、集中化、井然有序、詳細。標明尺寸的次序為:先標關鍵零件尺寸和脫模傾斜度,再標明相互配合尺寸,隨后標明所有尺寸。在非關鍵零件圖上先標明相互配合尺寸,后標明所有尺寸。
(3)粗糙度。把運用數最多的一種表面粗糙度標于工程圖紙右上方,如標明“其他3.2。”其他粗糙度符號在零件各表層各自標明。
(4)其他內容,比如零件名字、模具圖號、原材料型號、熱處理工藝和強度規定,金屬表面處理、圖型占比、隨意尺寸的加工精度、技術性表明等都需要恰當填好。
九、 審校、審圖、描圖、送曬
自身審校的內容是:
模具以及零件與塑件工程圖紙的關聯
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料、強度、尺寸精密度,構造等是不是合乎塑件工程圖紙的規定。
塑料制件層面
塑料料流的流動性、縮松、溶接痕、裂開,出模傾斜度等是不是危害塑料制件的性能指標、尺寸精密度、工藝性能等層面的規定。設計圖案是否不夠,生產加工是不是簡易,成型原材料的縮水率采用是不是恰當。
成型機器設備層面
注入量、注入工作壓力、鎖合模力是否足夠,模具的安裝、塑料制件的南芯、出模是否難題,注塑機的噴頭與嘵口套是不是恰當地觸碰。
模具構造層面
(1)分析面部位及深度加工精密度是不是滿足要求,是否會產生溢料,出模后是不是能確保塑料制件留到有頂出設備的模具一邊。
(2)出模方法是不是恰當,營銷推廣桿、推管的尺寸、部位、總數是不是適合,推板是否會被型芯卡死,是否會導致擦破成型零件。
(3)模具溫度調整層面。電加熱器的輸出功率、總數;制冷物質的流動性路線部位、尺寸、總數是不是適合。
(4)解決塑料制件制側凹的方式,脫側凹的組織是不是適當,比如斜導柱抽芯組織中的導軌滑塊與擺桿是不是互相影響。
(5)澆筑、排放系統的部位,尺寸是不是適當。
設計圖
(1)cad零件圖上各模具零件安裝 位置是不是適當,表明得是不是清晰,是否忽略。
(2)零件圖上的零件序號、名字,制做總數、零件內制還是購入的,是標件還是非標件,零件相互配合解決精密度、成型塑料制件高精密尺寸處的調整生產加工及容量,模具零件的原材料、熱處理工藝、金屬表面處理、表層深度加工水平是不是標識、描述清晰。
(3)零件關鍵零件、成型零件工作中尺寸及相互配合尺寸。尺寸數據應恰當準確無誤,不必使經營者計算。
(4)查驗所有零件圖及裝配工藝圖的主視圖部位,投射是不是恰當,怎么畫是不是合乎繪圖國家標準,是否忽略尺寸。
校對生產加工特性
(全部零件的幾何圖形構造、主視圖怎么畫、尺寸等是不是有益于生產加工)
復算輔助軟件的關鍵工作中尺寸
技術專業審校正常情況下按設計師自身審校新項目開展;可是要偏重于構造基本原理、使用性能及實際操作安全性層面。
描圖時要先消化吸收圖型,按國家標準規定勾勒,填好所有尺寸及技術標準。描后自校而且簽名。
把描好的背景圖交設計師審校簽名,一般 作法是由專用工具生產制造企業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核查,會簽、查驗生產制造工藝性能,隨后才應送曬。
十、模具生產制造及中后期工作中撰寫生產制造工藝卡片
由專用工具生產制造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撰寫生產制造工藝卡片,而且為生產加工生產制造充分準備。在模具零件的生產制造全過程時要提升檢測,把檢測的關鍵放到尺寸精密度上。模具拼裝進行后,由檢查員依據模具檢測表開展檢測,關鍵的是檢測模具零件的特性狀況是不是優良,僅有那樣才可以俚語模具的生產制造品質。
試件及修模
盡管是在選中成型原材料、成型機器設備時,在預期的加工工藝標準下開展模具設計方案,可是大家的了解通常不是健全的,因而務必在模具生產加工進行之后,開展試件實驗,看成型的制件品質怎樣。發覺一直之后,開展清除不正確性的修模。
塑件出現安全隱患的類型占多數,緣故也很繁雜,有模具層面的緣故,也是有加工工藝標準層面的緣故,二者通常交只在一起。在修模前,理應依據塑件出現的安全隱患的具體情況,開展細膩地剖析科學研究,找到導致塑件缺點的緣故后明確提出挽救方式。由于成型標準非常容易更改,因此一般的作法是先變動成型標準,當變動成型標準不可以解決困難時,才考慮到維修模具。
維修模具更應謹慎,沒有十分掌握不能耍花招。其緣故是一旦變動了模具標準,就不可以再作大的更新改造和恢復正常。
梳理材料開展存檔
模具經實驗后,若暫未應用,則應當徹底擦掉出模殘渣、塵土、油漬等,涂上無鹽黃油或別的防銹劑或防銹油,關到存放場地存放。
把設計方案模具逐漸到模具生產加工取得成功,檢測達標已經,在這段時間所造成的技術文檔,比如設計任務書、制件圖、技術性使用說明、模具裝配工藝圖、模具零件圖、背景圖、模具設計說明、檢測記錄卡、試件修模紀錄等,按照規定多方面系統軟件梳理、訂裝、序號開展存檔。那樣做好像很不便,可是對之后維修模具,設計方案新的模具全是很有用途的。
來源于:塑料技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