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初次在東太平洋開展陸地微塑料監測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當地時間9月2日,中國現大洋45船次科學考察在東中國太平洋海域進行拖網取樣工作,對海洋新起空氣污染物微塑料開展監測。貼近下午時候,科學考察工作人員連夜將采樣器從“向陽紅03”船后甲板布放進水,歷經三十分鐘的走航拖網,獲得了500ml表面水試品。
微塑料,即直徑低于5mm的塑膠殘片和顆粒,也被稱作海洋中的“PM2.5”。據統計,海洋垃圾80%之上來源于陸上,在其中塑料垃圾達到80%―95%,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早已變成國際性海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危害海洋生態安全、食品衛生安全和群眾身心健康。
新聞記者獲知,自2016年起,在我國逐漸對臨海微塑料開展監測。2020年,在我國初次將海洋微塑料監測擴展至現大洋行業,本次工作也是在我國初次在東中國太平洋海域獲得海洋微塑料試品。這將強有力提高在我國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行業國際性知名度,促進在我國的海洋微塑料監測融進全世界海洋垃圾監測和國際性整治。
中國現大洋45船次首席科學家林輝表明:“在下面的第三航段中,科學考察還將在中東地區中國太平洋適度進行海洋微塑料監測。中后期大家將根據試驗室剖析掌握該海域海洋微塑料遍布狀況,進一步把握微塑料的總數、類型和構成等特點,為推動東中國太平洋海域海洋物種多樣性維護和海洋環境安全管理出示支撐點。”
來源于: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