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結構優化,新發展格局特征顯現
已有人閱讀此文 - -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數據。2020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其中,城市下降0.4%,農村下降0.8%;食品價格下降2.0%,非食品價格下降0.1%;消費品價格下降1.0%,服務價格上漲0.3%。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5%。
很顯然,造成2020年11月CPI出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由升轉降,下降幅度達到了4.2個百分點,亦即由上月的上漲2.2%轉為下降2.0%,影響CPI下降約0.44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擴大9.7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60個百分點。相反,非食品價格僅由上月持平轉為下降0.1%,影響CPI下降約0.06個百分點,可以忽略不計。其中,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3.9%;醫療保健價格上漲1.5%;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1.0%。
這也意味著,與廣大居民生活最為密切的食品價格,已經得到了較好控制,特別是豬肉價格,已經由此前的持續上漲,出現了持續下降的格局。就算近一段時間以來出現了一些反彈,但是,也不會改變整體下降的基本趨勢。隨著供應量的增多,豬肉價格仍有不小的下降空間。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雖然CPI在食品價格下降的帶動下,由上升轉為下降,但是,構成CPI的另一個方面——非食品價格卻沒有同步下降,而只是出現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幅下降,這也意味著,消費市場需求回暖的局面沒有打破,即便旅游市場因為淡季到來,出現暫時下降,并對交通市場出現一定影響,仍然沒有改變消費市場回暖的基本格局。所以,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以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事實也是,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需要的就是消費市場的穩定、消費需求的穩定、消費熱情的穩定。只要消費市場不出現問題,居民消費的熱情不變,那么,國內大循環的作用就會越來越明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大。反過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又能傳導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之中,形成消費與生產的良性循環,從而讓消費與生產的協調性更好、互動性更強、循環性更緊。
也正是因為CPI呈現食品價格下降、非食品價格穩定,且非食品價格下降0.1個百分點與汽油、柴油價格下降幅度較大,分別下降了17.9%和19.6%有著密切關系。因此,也就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CPI下降不是通貨緊縮的表現,而是CPI結構的改善和優化,既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減輕了居民的生活負擔,又展現了消費市場的穩定和持續回暖。如果能夠保持這樣的格局,國內大循環的作用就越來越明顯,新發展格局的特征也日益顯現。
要看到,在CPI整體下降、內部結構優化的同時,PPI也出現了令人高興的跡象。11月份,PPI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1.8%,降幅收窄0.9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下降0.8%,降幅擴大0.3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標志著經濟活動處于相對活躍階段,生產的活躍度較高,企業恢復情況較好。生活資料價格降幅擴大,則主要是市場穩定性增強,前期供應比較充足。生產資料價格已經比較好地覆蓋了PPI,沒有因為生活資料價格降幅擴大而改變PPI向上恢復的格局。
面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國內消費市場的穩定就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如果消費市場能夠保持目前的運行狀態,那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就會有比較好的保證,中國經濟的確定性對世界經濟穩定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大,帶動世界經濟恢復的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近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在內的國際機構,都在紛紛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增長和明年世界經濟變化趨勢,都在看好中國經濟增長效率和質量的同時,對中國經濟帶給世界經濟的積極影響也在做著種種分析。基本的看法是,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期待世界經濟能在明年出現恢復。如果相關國家能夠從世界經濟的大局出發,摒棄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明年世界經濟增長還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主要經濟體國家如何應對疫情的影響,如何改變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行為,對未來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的影響依然很大。中國經濟增長需要外部經濟環境的進一步改善,但是,按照新發展格局要求,外部經濟環境只是外因,中國經濟依靠國內大循環的格局不會因為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而出現改變。外部經濟環境會對中國經濟帶來一定影響,但決不會影響中國經濟整體向上的趨勢,中國經濟向好的局面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