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芯”逼停逾10家車企,國產替代能否進入快車道?
已有人閱讀此文 - -眼下,一枚小小的芯片,在汽車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據央視財經報道,當地時間3日,美國通用汽車宣布,受汽車行業芯片緊缺影響,將從下周開始調整4家工廠的生產計劃。就在不久前,通用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芯片短缺問題仍將影響該公司2021年的生產。
據悉,目前,因為芯片短缺而不得不關廠減產的主要汽車廠商已經超過10家,幾乎沖擊了全行業。
銀河證券認為,汽車芯片短缺是由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為下游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因海外IDM企業的供給有所下降,晶圓代工環節的產能不足也使得汽車芯片的供應愈發緊張。
芯片“逼停”全球車企
據新華社報道,日前,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豐田汽車等多家汽車公司均表示,芯片短缺問題已經影響到產品生產環節,它們將因此相應削減汽車產量。
1月8日,福特汽車對外表示,由于半導體芯片的短缺,其位于美國肯塔基州一家工廠的生產線,目前已經陷入了全面停產的狀態。同樣是美國車企的菲亞特-克萊斯勒也宣布將暫時關閉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工廠,以及位于墨西哥的一家小型SUV工廠。
隨后,1月9日,豐田美國業務發言人也表示,今年1月,豐田在德克薩斯生產的坦途產量預計將削減40%。
本田方面則表示,計劃將其在日本的汽車產量減少4000輛,主要涉及鈴鹿工廠生產的飛度車型。本田發布聲明稱,“新冠病毒的傳播已經影響了半導體和相關零件的采購,我們將通過調整生產和車型來解決這個問題。”
日產方面宣布,今年1月將減少其在日本追浜工廠生產的Note車型產量。除“日系三強”外,鈴木、斯巴魯也紛紛表示,將視芯片供應情況調整其產量。
在德系車中,除大眾外,戴姆勒也透露其生產正受到芯片短缺影響。寶馬方面則是稱暫未有減、停產計劃,但正就此與供應商密切聯系。
而大眾汽車去年12月就表示,因半導體芯片供應短缺問題,將調整在中國、北美、甚至歐洲的產量,并于今年第一季度開始執行。
1月13日,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發表了對汽車產業芯片匱乏的看法,他表示:“芯片短缺從12月份下旬開始,對2021年一季度的生產造成很大影響,有可能會對二季度產生影響。”
華創證券認為,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居家辦公人數增加,個人電腦需求也隨之上升,這使得全球芯片產能日趨緊張,而全球車企超出預期的生產反彈速度,更加劇了汽車和電子產品制造商的“缺芯”困境。
資金率先盯上這些股
在大盤下跌的情況下,半導體概念股今日尾盤逆勢回暖,迎來久違的上漲行情。
據Wind數據統計,今日共有10只半導體概念股獲主力資金凈流入,其中,士蘭微、隆基股份分別獲主力資金凈流入2.7元、2.3億元,長電科技、立昂微、航天科技分別獲凈流入8816萬元、6120萬元、6002萬元。
此外,在芯片短缺、漲價、國產替代的共同催化下,多家半導體上市公司近日發布2020年業績預告,凈利潤增幅十分可觀。其中,通富微電以高達15倍以上的凈利潤增幅占據同行業公司業績增幅榜榜首,比亞迪凈利預增超160%。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因海外疫情導致需求下滑,車企芯片備貨不足,同時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加速發展使整車對主控芯片及功率半導體的需求快速增長,海外晶圓廠供給未能快速擴產,疊加標準品器件的安全庫存水位提升,8寸晶圓產能已滿載,多數代工廠訂單已排至2021年下半年,8寸晶圓產能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該機構表示,當前,半導體板塊PE估值為116.45倍,處于近年5年的76%分位數,較前期高點調整30%以上。在行業基本面上行以及未來十年國產替代大邏輯的趨勢下,板塊估值仍有提升空間,當前已具備戰略配置價值。
東吳證券表示,隨著半導體產業鏈缺貨,漲價行情在8寸晶圓制造、封測以及MCU、功率半導體等產業鏈環節逐步蔓延,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終端應用市場對于相關服務和產品的需求有望持續提升,進而有助于加速本土廠商進入相關半導體供應鏈,實現客戶拓展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