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在化裝品中作為包裝資料獲得廣泛使用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重量輕、加工性能優異、耐潮濕抗腐蝕――塑料的種種優點,使其作為原材料用于制造各種產品,并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塑料在多種化妝品中作為添加劑和包裝材料已獲得廣泛使用。可以說,消費者不可能購買無塑料化妝產品。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塑料湯基金會(Plastic Soup Foundation)的統計,大型跨國公司生產的化妝品中至少使用了67種不同類型的微塑料。
UNEP報告顯示,塑料微粒和其他塑料成分以不同的百分比存在于不同的產品中,在某些情況下,百分比范圍從不到1%到90%以上。舉例來說,典型的去角質沐浴露,其化妝品配方中的所含有的塑料微粒,與用于制造其塑料包裝的塑料微粒一樣多。
然而,日益增長的塑料應用在循環回收方面,對許多人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問題。
化妝品引發微塑料問題引起關注
塑料湯基金會主任Maria Westerbos表示,人們日常使用的化妝品中,許多產品都含有微塑料。由于這些微塑料無法從現有的過濾系統中過濾,它們不知不覺參與了環境循環,并成為不斷增長的“塑料湯”成員之一。
其中,洗臉磨砂膏等清潔類化妝品內含有的塑料微粒在使用過程中直接流入下水道。此外,泡沫海綿所含有的聚氨酯和三聚氰胺,也會在洗滌時出現刮擦,其碎屑進入排水管,并通過水循環最終進入海洋。
東京農工大學研究微塑料對海洋污染的高田秀重教授表示,盡管目前尚未出現微塑料直接影響人體的報道,但在20年之后,海洋中的微塑料漂浮數量預計將增長10倍。考慮到如果海洋魚類攝入的微塑料量相比目前增加10倍的話,這對人體的影響應值得關注。
英國環境審計委員會成員表示,英國每年僅從面部去角質劑中散布約86噸的為塑料。英國環境審計委員會主席Mary Creagh也認為,磨砂膏、沐浴露和牙膏中的塑料微珠污染是可以避免的。
多國開展措施淘汰使用塑料微粒
由于這些微塑料使用油基原料制造,具有易吸附有害化學物質的性質,在海洋漂流過程中吸附了有害化學物質,如殺蟲劑和工業用油后,被海洋生物攝入后在海洋生物體內積聚,從而危害海洋生物安全。這些塑料積聚物還可能通過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從而對人體健康產生隱患。
對此,歐洲化妝品協會于2015年10月率先開展應對措施,建議到2020年,化妝品生產商逐步淘汰產品中塑料微粒的使用。據化妝品和香水協會理事長Chris Flower稱,大多數公司已完成塑料微粒的淘汰工作,總使用量已下降70%,其余預計將在2018年底前完成,比歐洲化妝品協會規定的最后期限提前兩年。
此外,其他國家也出臺規定,進一步減少在日化產品中添加塑料微粒,直至全面禁止生產和銷售含塑料微粒產品。其中,瑞典政府計劃自2018年7月起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粒的漂洗型化妝品,以減少海洋性塑料垃圾。該禁令于2018年7月1日起生效。禁令生效前已在商店庫存備貨的產品,可在2019年1月1日之前出售。
美國政府也宣布,自2017年7月起,禁止生產含有塑料微粒的個人護理產品和化妝品。2018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銷售。加拿大也宣布,2018年7月1日起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粒的化妝品。
韓國推廣使用無色塑料化妝品包裝瓶
除了添加在化妝品中的微塑料之外,化妝品塑料包裝的回收,也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問題。
今年5月,韓國環境部和19家韓國公司在首爾簽署了“自發回收和利用簡易包裝協議”,旨在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包裝材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該協議于2018年6月開始生效,直至目標完成。
此次簽署協議的公司包括化妝品、藥品、乳制品和飲料產品生產商,韓國化妝品公司愛茉莉太平洋、LG生命健康,愛敬等都簽署了這一協議。根據協議,這些企業將自發回收利用塑料包裝材料,預計將回收約26萬噸塑料瓶,占韓國塑料瓶出口量的55%。
根據協議,到2019年,這些公司將根據不同的產品類別改進包裝材料和結構,在化妝品包裝瓶、礦泉水瓶等產品方面,會自覺使用無色透明塑料產品,以便于回收。
此前,韓國環境部制定了“第一期產品回收評估計劃(2018-2020年)”。根據這一計劃,預計從2019年起,無色化妝品塑料瓶和飲料塑料瓶的使用率將開始顯著增加。化妝品和飲料等無色塑料瓶的使用占比預計將從2016年的63.5%增長至85.1%。
成本更低,便于回收
據了解,生產無色透明化妝塑料瓶通常使用的是PET塑料,這一材料環保無毒,但價格略高于其他材料。而目前同樣較為常見的彩色塑料通常使用塑料著色劑“色母粒”給塑料著色,但色母粒也會影響塑料性能,并增加產品成本。
不過,由于塑料瓶在化妝品的使用中,具有周期長、附加值低等特點,化妝品空瓶也傾向于和生活垃圾混合,導致分類和回收困難。因此,化妝品包裝回收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CPRJ中國塑料橡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