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舟山繪就“雙碳”創新藍圖;布局6千億石化產業+420萬噸乙烯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擬建綠色石化創新中心,科技減碳
每一次簽約,都充滿期待。1月6日,在舟山市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舟山與浙石化簽約共建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
搶占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制高點,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將引入清華大學科研技術團隊,共同開展綠色石化、碳中和領域技術創新。
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擬建設成為國內頂尖、國際一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綠色石化領域重大創新平臺,推動舟山、浙江乃至全國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這是雙碳背景下,舟山市探索科技賦能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早日由構想變成現實的有益實踐。
圍繞雙碳目標,市科技局綜合研判,提前布局,積極孵化、引培“碳中和”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通過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解決“卡脖子”問題,讓綠色低碳技術在舟山落地生根發芽。
6千億石化產業背后,減碳壓力巨大
舟山綠色石化基地內,一座座大型石油煉化設施拔地而起;多個原油、石化產品運輸碼頭一字排開,大型貨輪往來不息……一幅“超級工廠”的震撼畫面徐徐鋪展。在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液化碼頭5號泊位,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化工產品每天就是通過這里發往全國各地。據統計,2021年1~11月,浙石化實現產值1204億元,我市首個千億級產值企業誕生。
綠色石化基地項目一期于2017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經過四年建設,今天的魚山島猶如一個巨大的“鋼鐵之城”,一邊是已經投產的一期項目,另一邊是即將建成的二期項目,創造了十年任務四年完成的“魚山速度”。
浙石化總裁劉明輝介紹,項目二期投產后,石化基地將實現4000萬噸/年煉油能力,1180萬噸/年芳烴和42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到2025年,綠色石化基地將形成一個集煉油、化工、高端新材料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帶動上下游產業鏈6000億元。
然而,雙碳背景下,煉化行業普遍面臨著碳減排的巨大壓力。據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估算,全國煉化行業加工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5%左右,石油煉制與石化加工過程碳排放約4~5億噸,燃燒碳排放約10億噸。
“要發展經濟,又要符合‘雙碳’目標,科技賦能石化行業低碳轉型發展是趨勢。”劉明輝介紹,雙碳背景下,碳減排時間緊,石化行業體量大、流程長、發展慣性大、路徑依賴強、碳排放系統化基礎數據少,要用不到10年時間實現碳達峰,再用30年左右時間實現碳中和,實現減排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新能源化工產業深度融合先行者
雙碳背景下,石化行業挑戰和機遇并存。那么,如何進行技術創新,向低碳、環保、高效、節能的綠色企業轉型?
2021年以來,市科技局主動作為,積極搭線引橋,對接清華大學,引入科研團隊共同謀劃,高質量推進“雙碳”工作落地見效。
2021年6月,市科技局牽頭邀請清華大學與浙石化董事長李水榮在舟舉行合作交流座談會,雙方明確敲定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的意向。隨后,多次組織浙石化和清華大學線上線下對接,對合作內容和總體投入形成了共識。
2021年12月2日,市科技局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費維揚一行來舟考察綠色石化產業,實地踏訪了綠色石化基地,為石化產業的碳減排把脈問診,傳經送寶。
在市科技局的多方協調和努力下,通過頻繁對接探討和溝通,舟山市、浙石化、清華大學三方逐漸形成共同推進綠色石化和碳中和領域創新共識,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應運而生。
“我們要發展,也要低碳。”費維揚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海洋經濟與化工發展緊密相連,海洋經濟發展需要很多新材料,而石化產業可為這些新材料提供原材料,“‘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我們更需要用創新的方式來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相關行業要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
國內頂尖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呼之欲出
作為石化行業低碳轉型發展的新引擎,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將打造成什么樣?接下來怎么干?
“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按照‘將研發作為產業、將技術作為產品’的發展思路,緊扣浙石化煉化一體化、新材料關鍵技術領域的應用需求,開展技術創新,突破關鍵工藝流程,實現綠色石化綠色制造,帶動上下產業轉型升級。”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將打通“科學技術研發——試驗驗證——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途徑,以自主創新研究成果補齊產業技術短板。
建設初期,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將聚焦于“二氧化碳捕集與高附加值利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技術、微化工技術在煉化工藝技術中的應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制備技術、尼龍66產業鏈卡脖子技術、VOC治理技術”等重點研究方向。
未來,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將建成能集聚國內頂尖科研資源,吸引領軍型創新人才、策源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助力舟山市將集約型一體化的態勢轉化為具備國際領先的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的優勢。
通過三年建設,綠色石化技術創新中心將集聚300名以上高水平科研人員開展協同攻關;組建不少于5個產業化專業團隊,建成不少于3個科學技術研發、試驗驗證、科技成果轉化大型綜合研發中心,形成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綠色化工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平臺;通過自主研發,獲得授權發明專利不少于50項;開發精細化學品新品種或生產新工藝不少于10項,拓展市場規模100億元以上。
五年內爭取創建為領域類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打造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圈,為石化產業綠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根據項目簽約內容,我市將全面落實配套政策,提供初期臨時性辦公用房,適當提供支持經費。在土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給予浙石化政策優惠。
提前謀劃搶占先機 創新引領產業綠色轉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大考”。面對這場“大考”,市科技局展現出積極姿態和奔跑勁頭。
2021年7月以來,市科技局組織專家和精干力量成立工作專班,全面分析舟山碳達峰碳中和的技術瓶頸和創新需求,制定了工作目標和實施路徑,并于8月底在全省各地市率先編成了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創新實施方案,得到了省相關部門的肯定。
2021年以來,由市科技部門組織實施的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組織實施的15項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已在濱海藍碳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相關學術論文在海洋化學和環境領域重要學術期刊發表;21項市級以上科技項目突破了近海漁業資源養護技術模式,推動設立了浙江沿海10個產卵場保護區;全市已累計培育雙碳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1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5家。去年新組織實施的12項“尖兵”“領雁”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有力提升了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態養殖等產業的技術水平。
以扎實的基礎研究,保障更高質量的落地應用。位于岱山海域的LHD聯合動能海洋發電項目——“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系統群首期1.7兆瓦機組連續發電并網運行54個月,累計發電229萬千瓦時,創穩定運行時間和并網發電量的世界紀錄,目前第二期1.6兆瓦機組即將投入運行。
搶占雙碳先機,以“雙碳”目標倒逼產業綠色轉型,釋放出更多“綠色能量”。由市科技局、江蘇科技大學和海洋科學城三方聯合組建的舟山市江科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于2021年4月落戶海洋科學城。目前,該研發中心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中積極向綠色轉型,與中集安瑞科公司開展了LNG混合動力船舶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合作;與武漢眾宇動力系統科技有限公司就氫能源電池動力船舶在舟山的推廣應用進行合作。
目前,該中心申報的“基于節能環保的船舶直流電網能量管理系統研制”項目,解決了船舶直流電網能量匹配及其管理的關鍵技術難題,填補了該技術在國內的空白,為打通我國船用直流電網能量管理系統的技術瓶頸提供了一種方法,對行業和產業技術具有重大的帶動性。
科技賦能“雙碳”早日由構想成現實
錨定目標不動搖,蹄疾步穩不松勁。聚焦科技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目前市科技部門正在精心組織實施《舟山市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實施方案》,狠抓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仰望星空筑夢、腳踏實地前行,一幅碳達峰的路徑圖漸漸清晰——
“十四五”期間,舟山將依托浙江大學、東海實驗室、浙江海洋大學等院校,新建國家級、省級藍碳創新平臺5家以上。
深入實施“揭榜掛帥”,五年內在低碳、零碳、負碳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技術攻關項目30項以上。
培育藍碳科技型企業,引培并重,加大創業孵化、科技招商力度,五年內新培育藍碳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家以上、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60家以上。
支撐海洋生態修復,重點組織開展碳匯海藻貝類高效養護技術、綜合養殖碳匯擴增技術和人工魚礁構建技術應用研究,五年內開發固碳海洋養殖新品種2個以上,實施5個生態修復場景,力爭單位海域面積固碳能力提高10%。
突破海洋新能源開發利用,探索研究海水制氫、遠海風電、漂浮式海上光伏發電,大力推進潮流能科研成果推廣示范,五年內力爭成功開發高效能海水制氫裝備,潮流能發電裝機總量達到10兆瓦以上,實施風光流儲多能互補供電系統在海島的應用示范。
到2025年,舟山將初步構建海洋特色鮮明的全市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大幅提升我市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水平,顯著提高減污降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搶占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制高點,高質量支撐我市如期實現碳達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