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材料專項規劃出爐 2025年營業收入力爭突破3000億元
已有人閱讀此文 - -
聚焦先進金屬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纖維新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新材料等7個重點領域;實施重大技術突破、創新生態構建、產業能力提升、企業主體培育、集聚集群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標準引領和服務支撐等8個專項工程;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力爭突破3000億元,全省新材料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力爭達到3%以上……
6月8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各專項規劃系列解讀新聞發布會的第三場發布會。省工信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馬運俠,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高彥清,省工信廳新材料工業處處長閆林,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處主任助理鄒偉龍,深入解讀《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規劃》主要內容并回答記者提問。
提出發展新思路及主要目標
《新材料規劃》總結回顧“十三五”時期我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國內外形勢,提出“十四五”期間新材料發展的思路及主要目標。
“在此基礎上,聚焦先進金屬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纖維新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新材料等7個重點領域,分別設置專欄,按照發展方向、產業鏈條、承載園區以及重大項目等4個方面,提出系統性、針對性的發展路徑。圍繞《新材料規劃》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提出實施重大技術突破、創新生態構建、產業能力提升、企業主體培育、集聚集群發展、重大項目建設、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標準引領和服務支撐等8個專項工程,同時提出4個方面保障措施,確保規劃的有效落實。”馬運俠介紹說。
“十四五”期間,山西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提出的“六新”要求,堅決錨定“2025年轉型出雛型”的戰略目標,立足我省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攻關一批新材料尖端技術和產品、搶占國際領先地位,突破一批關鍵工藝和專用裝備、增強自主可控能力,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基地,堅持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全面推進新材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將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我省重要支柱產業和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進一步提高,重點細分領域產品高端供給能力大幅提升,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條延伸能力顯著增強,部分領域進入全國前列,總體實力邁入全國第二方陣。具體來講,“十四五”期間全省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保持13%以上,到2025年力爭突破3000億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的企業,培育10家在全球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10家在國內領先的新材料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力爭達到3%以上,新建設2家以上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每年突破20項以上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力爭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實現高質量轉化及產業化應用。
“《規劃》站在全球未來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高度,著眼技術前沿、聚焦科技創新,科學謀劃了7大新材料重點領域,對于加快推動新材料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新材料產業核心競爭力,把山西打造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材料大省、強省,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作為擔負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領軍企業,‘十四五’時期,華陽集團將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以打造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高端、綠色、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集群為目標,以旗下華陽新能、華陽新材兩個上市公司作為產業資本支撐,以‘合作、合資、合伙’為體制革命,瞄準‘研發尾部、量產首部’,堅持‘延鏈、補鏈、強鏈’,錨定碳基合成新材料、新能源蓄能新材料、綠色節能建筑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鋁鎂合金新材料‘五大’新材料產業方向,世界一流的‘火箭級’新材料產業集團。”高彥清介紹說。
構建“133”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瞄準未來發展方向,圍繞‘新特專高精尖’目標,實施非均衡和差異化發展策略,重點聚焦先進金屬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纖維新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新材料等7個重點領域,不斷優化產品品種結構,延伸產業發展鏈條,加快培育1個千億級、3個五百億級、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努力構建‘133’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構筑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優勢新引擎。”鄒偉龍說。
據介紹,“133”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中,“1”即打造1個千億級先進金屬材料產業集群。集聚高品質特殊鋼、鋁鎂銅合金、釹鐵硼磁性材料等領域,實現集群規模壯大、產業鏈條延伸、建成世界領先的高水平先進金屬材料制造基地。
第1個“3”即分別打造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等3個500億級產業集群。一是堅持走高端化、差異化、市場化、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突破高端炭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制備技術,加快石墨烯、超級電容炭、全合成潤滑油等材料開發,建成國內領先的碳基新材料產業研發制造基地;二是加大生物工程新材料的技術攻關,創制一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態環保材料等,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基地;三是重點發展碳化硅、砷化鎵、藍寶石等材料,加快引進器件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應用等產業鏈項目入晉落地,建成國家重要的半導體研發生產基地。
第2個“3”即分別打造纖維新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新材料等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一是加快發展高性能碳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高端紡織纖維等,打造從基礎原料—復合材料—制品構件的高性能纖維完整產業鏈,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集群;二是重點發展煤系高嶺土、特種耐火材料、新型陶瓷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加快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促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三是加快推進納米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顛覆性技術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的重大技術攻關,拓展產品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工程等行業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部分產品和技術接近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據介紹,“十三五”以來,我省新材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在體系建設、產業規模、技術進步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具備了良好發展基礎。截至2020年年底,按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18)》分類,我省新材料產業共涉及36個大類、79種小類,擁有規上企業150戶。我省在特種金屬材料、碳基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等領域,具有一定的規模,部分產品和技術接近國際國內領先水平。
“2020年全省不銹鋼產量419萬噸,位居全國前列,耐熱鋼、造幣鋼、車軸鋼等21種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全省原鎂產量10.4萬噸,鎂合金產能約22萬噸,位居全國第二位。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單晶襯底材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2020年銷售3萬余片,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山西鋼科公司突破了國產T800級碳纖維關鍵制備技術,實現規模化穩定生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掌握了石墨烯等儲能材料產業化核心技術,實現了在電動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示范應用。潞安化工集團研發突破了聚烯烴彈性體、茂金屬PAO等核心關鍵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閆林說。
同時,全省初步形成一批有一定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以呂梁、運城為核心的鋁鎂合金材料基地,以山西綜改示范區、忻州為主體的半導體新材料基地,以長治、晉城為重點的高端碳基材料基地等,涌現了太鋼不銹、華陽集團等一批骨干新材料企業,培育了爍科晶體、晉投玄武巖等在國內材料細分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優勢企業。康鎂科技、晉坤礦產品等17家新材料企業還榮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初步形成了大型骨干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雖然我省新材料產業取得很大進步,但其整體實力與發達省市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很多領域還處于起步或產業培育階段,在創新研發能力、產品結構優化、產業鏈條配套、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問題,需要今后逐步加以完善和解決。”閆林說。

